英超 中场-英超中场绞肉机

tamoadmin

1.请教一下,温格时期阿森纳的战术打法是怎么变化的?

2.如何战胜巴萨队?用什么战术?

3.如何破解巴萨的控球战术

4.温格在阿森纳时期的战术是怎么变化的?

5.李可的国足首秀你给打几分?

请教一下,温格时期阿森纳的战术打法是怎么变化的?

英超 中场-英超中场绞肉机

阿尔塞纳——温格,他是阿森纳历史上最出色的教练之一,或许我们该把之一给去掉,他充满着争议,让阿森纳球迷又爱又恨。笔者从2002年看球开始就一直是阿森纳的球迷,期间的多年无冠的确让人挣扎。起初,我是因为亨利而爱上了阿森纳,当亨利转投巴萨的时候,我曾经以为自己也会跟着去看巴萨,但是,事实证明,当爱上阿森纳的时候或许是因为亨利,而这种对于的感情深处,或许更多的还是对于温格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足球的喜爱。阿森纳就像是“刀尖上的舞者”,虽然很美丽,但是却走的无比艰难。作为一个成功的主帅,温格一直在寻求变化与不断进步,以便可以赶上时代的潮流,但是对于美丽足球的追逐,让阿森纳逐渐少了格拉汉姆时代的强硬,温格的履历也证明了,只靠美丽你赢不了冠军,足球有他铁血与的一面。

博格坎普,成为温格给阿森纳种下的技术

每一颗参天大树都是由一粒慢慢长成的,温格到来之前的阿森纳与现在是大相径庭。“粗鲁”“野蛮”“肮脏”这些是对于阿森纳最好的注脚,所谓的“后防五老”看起来不像是褒奖,而是对于踢法落伍与暴力的诠释,长期的远离欧洲赛场,让英格兰足球与欧洲大陆足球无法接轨,当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让足球在地面上运转的更为顺利的时候,英格兰人却还在推行者那一套标准的442与边路传中,并且乐此不疲,而来自北伦敦的阿森纳,更是其中的代表,甚至比利物浦更加明显。

温格是阿森纳历史上的第一位非英国教练,这样一个外来者要取得更衣室的信任并不容易,当然,温格并非当时媒体眼中的一文不值的教练。他拿过法甲冠军,并且还发现了非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乔治—维阿。第一个世界足球先生就是被温格带到法国的,但是,这一切在英格兰人眼中并不算什么。

阿森纳更衣室乌烟瘴气,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是更衣室的主旋律,而亚当斯则是更衣室的头儿。这个偏向于日耳曼文化的氏族有着德国人一样的高傲,我们也不知道温格究竟是如何搞定更衣室的,这份工作估计换成任何一个主教练都无法这么快这么好的完成。

搞定更衣室之后,温格开始了自己对于球队的改造,他不喜欢格拉汉姆的阿森纳,他崇尚技术,相信数据,他来自法国,甚至到过亚洲,技术足球是他喜欢的,而当时阿森纳阵中有一个他极为中意的球员——博格坎普。

当博格坎普还在为如何适应英式快节奏的比赛方式而努力提高自己在禁区内的抢点能力的时候,温格告诉他远离禁区,那不是你发挥才能的地方。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一个身高超过1米85并且速度不快的前锋,你让他到禁区外面干什么?

这就是温格对于阿森纳改造的初步,博格坎普就是那颗技术足球的,他那曼妙的控球,充满想象力的传球,还有那匪夷所思的过人,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温格的战术改造。阿森纳的锋线从单纯的双塔抢点,变成了速度冲击+技术组织,无论是阿内尔卡还是后来的亨利,在博格坎普的策应下都打得得心应手。

在那个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看艺术足球吗?要么去伯纳乌看齐达内,要么去海布里看博格坎普。全新的战术风格让阿森纳的442在英格兰赛场显得与众不同。混搭上后防线的稳定,加上了技术因子的锋线,让阿森纳的双前锋变得难以防守,不在禁区里的中锋,应该怎么防守?对手的中卫不知道。而正是因为博格坎普的到来,让阿森纳中场的组织重任变得轻松了许多,因此,温格鼎盛时期的阿森纳中场组合一直两个偏向于防守的中前卫维埃拉+佩蒂特/吉尔伯托,虽然是技术足球,但是阿森纳的腰却是欧洲最硬的。

因此,技术阿森纳的雏形在温格上任初期就已经悄然埋下了,而这颗就是博格坎普,冰王子独有的技术优势被开发出来,温格让他从一个禁区内冲锋的勇士,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诗人。他在新世纪之后,博格坎普联赛进球数从未超过十个,但是,却从没有人怀疑过他是一个顶级的前锋,他也开启了高大中锋未必需要争头球的先例。

温格在阿森纳初期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改造的核心在于博格坎普,温格打造的独有的双中锋战术,让对方中卫防守没有了重点,而解放博格坎普的好处就是让阿森纳的中前卫可以保持足够的硬度,这时候的阿森纳是最好的阿森纳,是最平衡的阿森纳。

“法国帮”的形成,铸造了与曼联抗衡“双雄时代”

尽管执教的第一个完整的赛季就夺得了双冠王,但是阿森纳依然不具备挑战曼联的实力,随着“92班”的成熟,斯科尔斯,吉格斯,贝克汉姆们逐渐挑起了大梁,那个时候的曼联不仅可以称雄英伦,更是欧洲之王,但是,这一切在新世纪到来之后悄然改变。

尽管温格很喜欢英格兰,他曾经表示:如自己是一名二战中的士兵,他更希望可以与英国士兵处于同一个战壕。但是,温格却从未掩饰过自己对于祖国球员的喜爱,而正是他的法国老乡帮助自己在本世纪初期一度压倒了曼联,成为英格兰的王者。

技术足球的因子更加浓烈。温格在挑选博格坎普搭档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们的冲击能力与技术能力,而不是在禁区内能争到多少头球。阿内尔卡以及后来的亨利有些类似,在运动战中都可以有着更大的威力,而不是那种待在禁区里等待传中的中锋。

由维埃拉与佩蒂特这对世界杯冠军组成的后腰组合,极具绞杀能力,在国家队他们是齐达内的保镖,在阿森纳他们是博格坎普的保镖,而且维埃拉有一脚不错的远射,而佩蒂特更加擅长调度,在进攻端他们可以为阿森纳提供足够的支持。

2000年结束后不久,一个叫做皮雷的法国人加盟了阿森纳。他是一个法国人,却是一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后遗(葡萄牙与西班牙后遗),技术是他最大的优势,而温格在引进他只有构建起了“法国帮”亨利+维埃拉+佩蒂特+皮雷。

温格在阿森纳前期有着很多开创性的战术变革。比如对于博格坎普的改造让人们意识到没有速度的高中锋未必需要待在禁区里抢点,博格坎普之外更有伊布;对于阿森纳中场的改造,让中前卫一攻一守的组合不再成为固定模式,后来尤文打造了埃默森+维埃拉的超级中场绞肉机组合;而对于皮雷的改造,则是开启了逆足边锋的先例,他长期让右脚的皮雷打左路,而他在边路的作用不是传中,而是与亨利随时换位,攻击对手的肋部甚至是禁区。

温格当时对于皮雷的这一改造在现在已经成为了边锋的主流踢法,在那个时代还是显得有点另类。阿森纳的进攻套路基本都是从左路发起,皮雷负责推进,到禁区肋部之后选择内切而不是下底,溜底线的活交给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左后卫科尔。皮雷与亨利轮流换位冲击禁区,一旦把对手防线压扁之后,就给科尔传中,右路的永贝里随时冲击禁区。

但是,很多时候亨利与皮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完成进球了,49场不败是阿森纳的巅峰时期,其中亨利和皮雷均出战40余场,亨利恐怖的39球掩盖了皮雷的23球,阿森纳的碟形4-4-2,双后腰防守,不设前腰。彼时的温格,打着4-4-2的招牌,开始了足球史上第一次4-2-3-1的革命,博格坎普哪里算是个前锋?

由于双后腰补位保障了边路后防,这就是为什么科尔可以疯狂助攻的原因,“左前卫”皮雷开始频繁甚至疯狂的内切,内切传球、内切远射、内切单刀,博格坎普在中路随时等候,利用超高的球商和技术策应,而这个战术的核心,就是当初那个被看作是意甲“废柴左边前卫”的亨利。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而彼时阿森纳的防守也是顶级的甚至是让人绝望的。右后卫(先是迪克逊后来是劳伦)很少助攻,再加上还有一个右后腰协助防守,这一侧的防守固若金汤。而另一侧则是由亨利+皮雷+科尔组成的超强“左路长廊”,对手基本攻击不进去,有的话也只能是反击。但是鉴于依然有一个左后腰保护,阿森纳事实上并不惧怕反击。因此,彼时的阿森纳并非靠着华丽的技术与进攻能力压制对手,防守端也是相当稳健的。

尽管当时禁区内缺乏站桩式的中锋,但是,两翼极少打边路传中的阿森纳并不依赖与这样类型的中锋,相反皮雷,亨利以及右侧的永贝里轮番的冲击禁区,让那些高大的中卫很难对付这些技术,速度以及灵活性很好的球员,而且要知道亨利的抢点能力其实很强大,尽管他不擅长头球,但是1米88的身高加上自己的吨位,事实上亨利即便是在禁区内也是一个攻击力十足的前锋,绝对可以适应英超级别的对抗。

依靠这样的一个比赛套路,阿森纳在本世纪初期压制了曼联,“法国帮”自然是最大的功臣,尽管在2002-2003赛季大意失荆州失去了夺取英超三连冠的机会,但是,没人否认,在2001-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英超是属于阿森纳的时代。

技术流进一步加强,温格逐渐让铁血消失在阵容当中

2005年对于阿森纳来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那年阿森纳获得了球队此后八年里的最后一个冠军——足总杯,直到2014年阿森纳才最终在这项杯赛中夺魁,终结了八年无冠。这么说来,温格与我们中国还是很有渊源的。温格出生的年份就是我们新中国成利的年份,而温格与我们中国也都经历过比较艰苦的八年。

温格的无冠与一人的离开有很大的关系——维埃拉。不管是不是为了给小法腾位置,维埃拉的离开对于阿森纳来说都是比较致命的,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让阿森纳的“腰无力”,事实上,技术型的后腰也是可以撑起一支球队的,比如布斯克茨,维埃拉的离开对于阿森纳来说精神层面的影响更大,阿森纳从此成了一支“软蛋球队”,过于追逐技术的温格,以及开始逐渐把铁血与意志力抛离开自己的足球了。

如果说锋线的技术是由博格坎普种下的话,那么中场的技术就是由法布雷加斯种下的。因此,笔者更愿意相信,温格此时就是想改造中场,过往阿森纳的中前卫都是由两个偏向于防守的中场进行搭档的。而在卖掉维埃拉之后,温格从德甲买来了赫莱布与罗西基,你能说阿森纳是为了钱卖的维埃拉吗?从那年夏天的引援来看不是这样。阿森纳有钱,只是温格更愿意把钱花在技术型的球员身上,而他选择了抛弃一切与技术无关的因素。

迪克逊,亚当斯,基翁以及维埃拉的相继离开,让阿森纳彻底与过去告别,2005年温格打造了一支技术含量十足的阿森纳,更是排出了一个相当诡异的阵型。在博格坎普逐渐淡出阵容之后,阿森纳用雷耶斯代替了冰王子的位置,中场更是由三个十号组成——赫莱布,小法以及罗西基、当然,这三个十号与米兰当年的三个十号还有点区别,罗西基与赫莱布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十号,他们更加接近于前腰,而这个阵型的变化性更强。因为赫莱布虽然绝对速度不快,但是当时也是德甲过人王,他可以形成一个边锋,这样的话阿森纳就可以变阵成433,亨利居中,雷耶斯与赫莱布分居两侧,小法回收一下与吉尔伯托形成双后腰保护两侧,总之,温格在追求技术的道路又更进了一步。

但是,凡是有利也有弊,在追求极致完美的道路上不能回头的温格,也让阿森纳陷入了常年无冠的尴尬历史,我们无法去衡量温格的这种追求是否是正确的,但是,足球是需要铁血与的,单纯的美丽的确无法获得应有的冠军。

负债累累让温格错过时机,阿森纳本有机会成为另一支巴萨

在追求极致完美足球的时候,阿森纳与温格确实迎来了一个好时候,2009年巴萨的成功,让传控足球开始登上台面,人们发现要拿冠军不仅仅只有穆里尼奥的防守反击,而阿森纳与巴萨踢着一脉相承的足球,但是,在人员配置上却差距甚大。

其实,巴萨足球的成功核心不在于梅西而是在于哈白布的中场组合,毕竟西班牙没有梅西依然可以统治世界长达4年之久,而温格也打造了一支足以媲美巴萨的中场配置,搭配上范佩西的进球能力,加上两翼的速度优势,阿森纳在战术层面不逊色于巴萨。

在巴萨打得全世界满地找牙的时候,却在酋长球场吃了瘪,人们称那场比赛是“地球保卫战”,人们开始意识到,打巴萨不仅仅只能靠防守反击,或许没有次回合范佩西那张充满争议的红牌,阿森纳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奇迹。

但是,温格尽管在战术层面达到了顶峰,但是却受限于球员水平,他们因为500万欧元错失了里贝里,又因为3万英镑的周薪差距把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尔卖给了同城死敌。尽管囊中羞涩,但是温格培养的青年军,逐渐成型。纳斯里+小法+宋的组合,像极了巴萨的“哈白布”的配置。但是2年间三人全部出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钱。

这一时间段的温格的确赶上了好时候,这是一个属于技术流的足球年代,但是很可惜阿森纳的阵容实在太弱了。即便是有着顶级的中场配置,可是走马观花式的人员变动,却让阿森纳无法形成与巴萨那样的默契配合,温格赶上了好时候,却没有赶上好队伍。

两翼齐飞的时代,温格在最后时刻为简约足球插上技术的翅膀

随着小法的离开,阿森纳进入了另一个时代,也是温格在阿森纳最后的时代。尽管在这个时代阿森纳终结了自己的无冠历史,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阿森纳是让人看的最没有希望的阿森纳,也是上限最低的一支阿森纳。

当球员的实力不再能够支撑温格对于技术足球的追求的时候,教授还丧失了另一项功能——识人之能。第一个时期温格低价淘来了维埃拉。阿内尔卡以及后来的亨利,第二个时期则有小法,图雷,沃尔科特撑着场子;而到这个时期的温格则尽是失败的案例,无论是挖角巴萨的米奎尔还是梅里达,亦或是德尼尔森与弗林蓬,都无法完成阿森纳对于技术足球的再一次改进,他这一次像现实低头了,他开始尝试类似于穆里尼奥式的简约足球,快速的把球推进到前场,但是,在前场,温格依然希望借助于配合来打穿对手防线,这或许是温格对于技术足球最后的坚守了。

左后卫不再按照普通的战术安排突击到左翼后传中,无论蒙雷亚尔还是吉布斯,都开始直接杀入禁区得分;两个首发的边锋几乎须场场都被换下,因为他们在各自边路同时扮演边锋和边后卫的角色,注定体能在70分钟左右开始剧降。因此彼时的阿森纳基本上在边路都会有至少有4个可以打首发的边路好手,波多尔斯基,热尔维尼奥,张伯伦,沃尔科特,伊沃比等,这一时间段的阿森纳边路相当热闹。

中锋吉鲁并没有像球评家们预测那样利用身体和头球优势站桩等球,其跑位和禁区内一脚传球频频为队友创造良机。风骚世无双,唯有大吉鲁,他的个头与那个会拉小提琴的左脚,有没有让你想到当年的达沃—苏克呢?

而由卡索拉与阿尔特塔组成的后腰还是技术含量十足的,可以在保证防守的同时,让阿森纳有在前场禁区前沿打出优质配合的基础。因此,这个时候的阿森纳虽然依然是前场美如画,但是,比赛的内容着实比起以前少了不少。

这是温格最后时期阿森纳的样子,他也为老帅拿下了最后的冠军,直到温格离开,阿森纳身上的技术因子被彻底剔除,去年夏天拉姆塞离开酋长球场之后,阿森纳就再没有了温格的影子,直到有一个扛着技术足球大旗的教练——阿尔特塔上任之后,阿森纳似乎又有了昔日教授的影子,只是在这动荡的赛季,日后阿尔特塔的阿森纳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还真不知道。

2018年夏天,温格卸下了教练的重责,成了一个阿森纳的球迷,此时,即便是那些在昔日里盼着他下课的人都感到了一丝丝的不舍,这份感觉很复杂,人们觉得阿森纳该换一换教练了,可真到换了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是不是来得太快了,很多球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阿森纳球迷还无法习惯没有温格的阿森纳,但是他的离开已经是事实了。当温格扭头望向酋长球场的时候,亨利、博格坎普、奥维马斯、维埃拉、佩蒂特、亚当斯、基翁、希曼、爱德华多、法沃尔科特,法布雷加斯、坎贝尔、莱曼,范佩西,吉鲁,阿尔特塔,卡索拉等人的影子依稀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22年生涯阿森纳究竟有没有在一瞬间达到过这个老人心中的完美境界呢?

如何战胜巴萨队?用什么战术?

战胜巴萨队,就要说巴萨的打法Tiki-Taka,用Counter Attack战术就可以克制。

过去几年,无论是西班牙国家队,还是巴塞罗那队,都凭借一套Tiki-Taka一统天下。Tiki-Taka体系的阵型严谨、传球绵密,它的核心理念是控球。

控球是通过传球来实现的,而不是盘带,传球保证控球,也制造了空间。这套战术在兴起之初几乎横扫一切,在那段时间,巴塞罗那甚至被唤作“宇宙队”,如此浮夸的称谓从侧面证明了Tiki-Taka的尖端地位。

在瓜迪奥拉手下,巴萨和拜仁都将控球发挥到了极致,每场比赛都有绝对控球权,即便在半决赛中被双杀,拜仁的控球率依然都接近七成。只可惜拜仁空有控球,而无法破门,“控而不射则罔,射而不瞄则殆”,拜仁无法制造出有效的威胁。

拜仁名誉贝肯鲍尔在赛后十分愤怒,“没想到,拜仁在首回合0∶1告负后,居然丝毫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沉醉于自我传控。”贝肯鲍尔认为拜仁的传球缺乏目的性,“为传而传,只会让拜仁自我毁灭!”

可以说,Tiki-Taka已经过了他的巅峰期,各支球队的主帅都将它的特色研究透了。面对Tiki-Taka,球队都会主动放弃控球,宁可阵型被完全压扁,也绝不高位逼抢。扎进篱笆,放任对手传来倒去。

对控球方来说,如此控球,过犹不及,因为仅仅是控球并不具备杀伤性,反倒是会让球员耐不住性子主动出击。而一旦出击就必然会露出破绽,只要找准这个破绽,就可以发动快速反击,然后一击致命。本赛季,马竞用这种方式打倒了巴萨,用这种方式干掉了拜仁。

Counter Attack——独孤九剑

惨败之夜,拜仁主帅瓜迪奥拉依旧执着,他否认被4球横扫是因为控球打法有短板,瓜迪奥拉辩护道:“控球是我的足球哲学和战术,我们依靠控球控制了德甲联赛,也以此击败了阿森纳和曼联,我们输给并非因为控球打法。”

瓜迪奥拉的战术理念就仿佛太极拳在武学中的地位,讲究不争、不躁,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借推来挡去、试随手虚实,后而毙敌。不过,任何战术都不可能在进攻效果达到完美的同时保证防守体系不乱,用金庸《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的话来说,“天下武学,有招便必有破绽,有破绽就必有破解之法。”教给令狐冲的剑法就是专门找人破绽的独孤九剑,不管你打法如何,我就看准你的破绽一剑封喉。

毫无疑问,Counter Attack是对付Tiki-Taka的最佳策略。已经抓住了拜仁的“练门”,就找准拜仁阵型压上后在两条边留下的空当,然后发动反击,依靠贝尔和C罗的速度撕开缺口。本战打进的第3球正是这种战术思想的完美写意,当拜仁的阵型完全压上时,只通过4脚传递便解决了战斗,而在此时,拜仁的大部分球员甚至来不及回追。

瓜迪奥拉认为球队之所以遭遇惨败,主要问题在于定位球防守的失位,他说:“我们在失球之前,始终保持着对的压力,是角球失分对队员们心理造成了打击。”瓜迪奥拉的言论似乎能解释得通次回合的失利,但要注意的是,半决赛两回合,拜仁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败北,仿佛被拿住了“七寸”。

如何破解巴萨的控球战术

曼联这中场配置基本没戏,切尔西的肌肉特种部队一直就是巴萨的克星,国米嘛现在主教练是贝尼特斯,他的进攻调教使得国米陷入了个人单干的呆滞状态,别说是攘外先瞅瞅怎么安内吧!

巴萨近几年其实进步迟缓,只是其它球队不同程度上被削减才反衬出了巴萨的强而已,回顾巴萨这几年的转会运作,大大拖累了球队的成长和财政状况,未来几年低调的罗塞尔已经发出了紧缩银根的信号和授意,想要通过外部转会市场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极低,拉马西亚内部也找不到那么一个解决方案的存在!试问想破解巴萨的控制型打法,那必须找到他的本质,说开来,控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的完成者其实只有小白和梅西两人,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巴萨其实进步迟缓的根源所在,想当初小罗、埃托奥都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战斗的终结者,但现在完成最后致命一击的执行者人数锐减,巴萨只是靠着透支拉马西亚流水线4号位的人员输出不断加强风格而已,进攻发起者确实越来越多,组织传球控制的中场优势确实是越来越难以防范,但需要最后带来杀伤突破对禁区产生冲击摧毁的关键一环却越来越弱,小白多伤病,梅西一干孤枪也不可能既解决突破又带来策应组织,还要兼顾破门得分,巴萨现在所能围绕的绝对强点其实只有梅西一个,梅西不得不“被核心”同时兼顾场上进攻的串联者和终结者的双重角色,那问题就很简单了,无谓的有球控制放开了给巴萨施展,一不给中路渗透的机会,二不给梅西突破的任何机会,这两点又不约而同地最后都落在了小精灵梅西的头上,因为只有他的盘带和突破能力能扯动防守队员失位补防找到战术突破口,方法无外乎两种,直接的就是一人半场人盯人,周围保证一定范围内的包围圈随时准备截断摆脱后的再一次出球,如果短距离被巴萨就地反抢,不要慌乱,找到场上哈维和小白的位置,然后等待球传导到他们脚下,巴萨习惯性的会找大脑核心的两人重新拉开边路空间再中路组织,如果此时猛扑脚下球,那巴萨就可能直捣黄龙了;间接的那就是保持一定距离,阅读巴萨的场上站位,一旦形成一个三角形,那就是一轮短传渗透的开始信号,马上找到除梅西以外的另两人紧逼盯死他们,不让梅西出球,梅西此时会适时地往边路靠寻求突破再组织或者回撤保证不丢球,梅西个人的攻击习惯内切和踢墙配合占多数,只要让他远离禁区前沿危险地带,边路或者中场的梅西是不具备威胁的,把梅西驱逐出他的领域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巴萨去年曾经迎来过战术改造的契机,伊布的加盟就是一种尝试,但最后瓜帅发现和伊布没感觉了,战术升级失败,瓜帅用不来高中锋,想当然的把伊布改造为触球即分的策应型中锋,除了完成致命一击,不善于跑位的伊布基本拿不到任何球,在意甲伊布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巨星,咋到了巴萨就沦落为看客射手了,巴萨的体系不容个体球星的肆意表演和发挥,伊布黯然离开回意甲继续征程,巴萨用钱买了一回热闹和一口气,过眼云烟啊,现在开始尝到恶果了,巴萨的进攻还是很平面化的,如果有一个穆帅口中的高中锋,而且是一个策应型高中锋,那进攻纬度就从速度 长度 宽度的三维向更高境界的四维靠拢了,有一个中路的高度作保障,那巴萨的两翼就不再是幌子,对死摆铁桶阵的球队也找到了最简单有效直接的解决办法,市场上现在兜售的阿德巴约是个可以一试的人选,就看巴萨是否愿意继续去尝试完成自我超越还是继续这样风格累加等待其他球队的超越!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温格在阿森纳时期的战术是怎么变化的?

阿尔塞纳——温格,他是阿森纳历史上最出色的教练之一,或许我们该把之一给去掉,他充满着争议,让阿森纳球迷又爱又恨。笔者从2002年看球开始就一直是阿森纳的球迷,期间的多年无冠的确让人挣扎。起初,我是因为亨利而爱上了阿森纳,当亨利转投巴萨的时候,我曾经以为自己也会跟着去看巴萨,但是,事实证明,当爱上阿森纳的时候或许是因为亨利,而这种对于的感情深处,或许更多的还是对于温格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足球的喜爱。阿森纳就像是“刀尖上的舞者”,虽然很美丽,但是却走的无比艰难。作为一个成功的主帅,温格一直在寻求变化与不断进步,以便可以赶上时代的潮流,但是对于美丽足球的追逐,让阿森纳逐渐少了格拉汉姆时代的强硬,温格的履历也证明了,只靠美丽你赢不了冠军,足球有他铁血与的一面。

博格坎普,成为温格给阿森纳种下的技术

每一颗参天大树都是由一粒慢慢长成的,温格到来之前的阿森纳与现在是大相径庭。“粗鲁”“野蛮”“肮脏”这些是对于阿森纳最好的注脚,所谓的“后防五老”看起来不像是褒奖,而是对于踢法落伍与暴力的诠释,长期的远离欧洲赛场,让英格兰足球与欧洲大陆足球无法接轨,当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让足球在地面上运转的更为顺利的时候,英格兰人却还在推行者那一套标准的442与边路传中,并且乐此不疲,而来自北伦敦的阿森纳,更是其中的代表,甚至比利物浦更加明显。

温格是阿森纳历史上的第一位非英国教练,这样一个外来者要取得更衣室的信任并不容易,当然,温格并非当时媒体眼中的一文不值的教练。他拿过法甲冠军,并且还发现了非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乔治—维阿。第一个世界足球先生就是被温格带到法国的,但是,这一切在英格兰人眼中并不算什么。

阿森纳更衣室乌烟瘴气,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是更衣室的主旋律,而亚当斯则是更衣室的头儿。这个偏向于日耳曼文化的氏族有着德国人一样的高傲,我们也不知道温格究竟是如何搞定更衣室的,这份工作估计换成任何一个主教练都无法这么快这么好的完成。

搞定更衣室之后,温格开始了自己对于球队的改造,他不喜欢格拉汉姆的阿森纳,他崇尚技术,相信数据,他来自法国,甚至到过亚洲,技术足球是他喜欢的,而当时阿森纳阵中有一个他极为中意的球员——博格坎普。

当博格坎普还在为如何适应英式快节奏的比赛方式而努力提高自己在禁区内的抢点能力的时候,温格告诉他远离禁区,那不是你发挥才能的地方。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一个身高超过1米85并且速度不快的前锋,你让他到禁区外面干什么?

这就是温格对于阿森纳改造的初步,博格坎普就是那颗技术足球的,他那曼妙的控球,充满想象力的传球,还有那匪夷所思的过人,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温格的战术改造。阿森纳的锋线从单纯的双塔抢点,变成了速度冲击+技术组织,无论是阿内尔卡还是后来的亨利,在博格坎普的策应下都打得得心应手。

在那个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看艺术足球吗?要么去伯纳乌看齐达内,要么去海布里看博格坎普。全新的战术风格让阿森纳的442在英格兰赛场显得与众不同。混搭上后防线的稳定,加上了技术因子的锋线,让阿森纳的双前锋变得难以防守,不在禁区里的中锋,应该怎么防守?对手的中卫不知道。而正是因为博格坎普的到来,让阿森纳中场的组织重任变得轻松了许多,因此,温格鼎盛时期的阿森纳中场组合一直两个偏向于防守的中前卫维埃拉+佩蒂特/吉尔伯托,虽然是技术足球,但是阿森纳的腰却是欧洲最硬的。

因此,技术阿森纳的雏形在温格上任初期就已经悄然埋下了,而这颗就是博格坎普,冰王子独有的技术优势被开发出来,温格让他从一个禁区内冲锋的勇士,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诗人。他在新世纪之后,博格坎普联赛进球数从未超过十个,但是,却从没有人怀疑过他是一个顶级的前锋,他也开启了高大中锋未必需要争头球的先例。

温格在阿森纳初期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改造的核心在于博格坎普,温格打造的独有的双中锋战术,让对方中卫防守没有了重点,而解放博格坎普的好处就是让阿森纳的中前卫可以保持足够的硬度,这时候的阿森纳是最好的阿森纳,是最平衡的阿森纳。

“法国帮”的形成,铸造了与曼联抗衡“双雄时代”

尽管执教的第一个完整的赛季就夺得了双冠王,但是阿森纳依然不具备挑战曼联的实力,随着“92班”的成熟,斯科尔斯,吉格斯,贝克汉姆们逐渐挑起了大梁,那个时候的曼联不仅可以称雄英伦,更是欧洲之王,但是,这一切在新世纪到来之后悄然改变。

尽管温格很喜欢英格兰,他曾经表示:如自己是一名二战中的士兵,他更希望可以与英国士兵处于同一个战壕。但是,温格却从未掩饰过自己对于祖国球员的喜爱,而正是他的法国老乡帮助自己在本世纪初期一度压倒了曼联,成为英格兰的王者。

技术足球的因子更加浓烈。温格在挑选博格坎普搭档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们的冲击能力与技术能力,而不是在禁区内能争到多少头球。阿内尔卡以及后来的亨利有些类似,在运动战中都可以有着更大的威力,而不是那种待在禁区里等待传中的中锋。

由维埃拉与佩蒂特这对世界杯冠军组成的后腰组合,极具绞杀能力,在国家队他们是齐达内的保镖,在阿森纳他们是博格坎普的保镖,而且维埃拉有一脚不错的远射,而佩蒂特更加擅长调度,在进攻端他们可以为阿森纳提供足够的支持。

2000年结束后不久,一个叫做皮雷的法国人加盟了阿森纳。他是一个法国人,却是一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后遗(葡萄牙与西班牙后遗),技术是他最大的优势,而温格在引进他只有构建起了“法国帮”亨利+维埃拉+佩蒂特+皮雷。

温格在阿森纳前期有着很多开创性的战术变革。比如对于博格坎普的改造让人们意识到没有速度的高中锋未必需要待在禁区里抢点,博格坎普之外更有伊布;对于阿森纳中场的改造,让中前卫一攻一守的组合不再成为固定模式,后来尤文打造了埃默森+维埃拉的超级中场绞肉机组合;而对于皮雷的改造,则是开启了逆足边锋的先例,他长期让右脚的皮雷打左路,而他在边路的作用不是传中,而是与亨利随时换位,攻击对手的肋部甚至是禁区。

温格当时对于皮雷的这一改造在现在已经成为了边锋的主流踢法,在那个时代还是显得有点另类。阿森纳的进攻套路基本都是从左路发起,皮雷负责推进,到禁区肋部之后选择内切而不是下底,溜底线的活交给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左后卫科尔。皮雷与亨利轮流换位冲击禁区,一旦把对手防线压扁之后,就给科尔传中,右路的永贝里随时冲击禁区。

但是,很多时候亨利与皮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完成进球了,49场不败是阿森纳的巅峰时期,其中亨利和皮雷均出战40余场,亨利恐怖的39球掩盖了皮雷的23球,阿森纳的碟形4-4-2,双后腰防守,不设前腰。彼时的温格,打着4-4-2的招牌,开始了足球史上第一次4-2-3-1的革命,博格坎普哪里算是个前锋?

由于双后腰补位保障了边路后防,这就是为什么科尔可以疯狂助攻的原因,“左前卫”皮雷开始频繁甚至疯狂的内切,内切传球、内切远射、内切单刀,博格坎普在中路随时等候,利用超高的球商和技术策应,而这个战术的核心,就是当初那个被看作是意甲“废柴左边前卫”的亨利。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而彼时阿森纳的防守也是顶级的甚至是让人绝望的。右后卫(先是迪克逊后来是劳伦)很少助攻,再加上还有一个右后腰协助防守,这一侧的防守固若金汤。而另一侧则是由亨利+皮雷+科尔组成的超强“左路长廊”,对手基本攻击不进去,有的话也只能是反击。但是鉴于依然有一个左后腰保护,阿森纳事实上并不惧怕反击。因此,彼时的阿森纳并非靠着华丽的技术与进攻能力压制对手,防守端也是相当稳健的。

尽管当时禁区内缺乏站桩式的中锋,但是,两翼极少打边路传中的阿森纳并不依赖与这样类型的中锋,相反皮雷,亨利以及右侧的永贝里轮番的冲击禁区,让那些高大的中卫很难对付这些技术,速度以及灵活性很好的球员,而且要知道亨利的抢点能力其实很强大,尽管他不擅长头球,但是1米88的身高加上自己的吨位,事实上亨利即便是在禁区内也是一个攻击力十足的前锋,绝对可以适应英超级别的对抗。

依靠这样的一个比赛套路,阿森纳在本世纪初期压制了曼联,“法国帮”自然是最大的功臣,尽管在2002-2003赛季大意失荆州失去了夺取英超三连冠的机会,但是,没人否认,在2001-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英超是属于阿森纳的时代。

技术流进一步加强,温格逐渐让铁血消失在阵容当中

2005年对于阿森纳来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那年阿森纳获得了球队此后八年里的最后一个冠军——足总杯,直到2014年阿森纳才最终在这项杯赛中夺魁,终结了八年无冠。这么说来,温格与我们中国还是很有渊源的。温格出生的年份就是我们新中国成利的年份,而温格与我们中国也都经历过比较艰苦的八年。

温格的无冠与一人的离开有很大的关系——维埃拉。不管是不是为了给小法腾位置,维埃拉的离开对于阿森纳来说都是比较致命的,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让阿森纳的“腰无力”,事实上,技术型的后腰也是可以撑起一支球队的,比如布斯克茨,维埃拉的离开对于阿森纳来说精神层面的影响更大,阿森纳从此成了一支“软蛋球队”,过于追逐技术的温格,以及开始逐渐把铁血与意志力抛离开自己的足球了。

如果说锋线的技术是由博格坎普种下的话,那么中场的技术就是由法布雷加斯种下的。因此,笔者更愿意相信,温格此时就是想改造中场,过往阿森纳的中前卫都是由两个偏向于防守的中场进行搭档的。而在卖掉维埃拉之后,温格从德甲买来了赫莱布与罗西基,你能说阿森纳是为了钱卖的维埃拉吗?从那年夏天的引援来看不是这样。阿森纳有钱,只是温格更愿意把钱花在技术型的球员身上,而他选择了抛弃一切与技术无关的因素。

迪克逊,亚当斯,基翁以及维埃拉的相继离开,让阿森纳彻底与过去告别,2005年温格打造了一支技术含量十足的阿森纳,更是排出了一个相当诡异的阵型。在博格坎普逐渐淡出阵容之后,阿森纳用雷耶斯代替了冰王子的位置,中场更是由三个十号组成——赫莱布,小法以及罗西基、当然,这三个十号与米兰当年的三个十号还有点区别,罗西基与赫莱布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十号,他们更加接近于前腰,而这个阵型的变化性更强。因为赫莱布虽然绝对速度不快,但是当时也是德甲过人王,他可以形成一个边锋,这样的话阿森纳就可以变阵成433,亨利居中,雷耶斯与赫莱布分居两侧,小法回收一下与吉尔伯托形成双后腰保护两侧,总之,温格在追求技术的道路又更进了一步。

但是,凡是有利也有弊,在追求极致完美的道路上不能回头的温格,也让阿森纳陷入了常年无冠的尴尬历史,我们无法去衡量温格的这种追求是否是正确的,但是,足球是需要铁血与的,单纯的美丽的确无法获得应有的冠军。

负债累累让温格错过时机,阿森纳本有机会成为另一支巴萨

在追求极致完美足球的时候,阿森纳与温格确实迎来了一个好时候,2009年巴萨的成功,让传控足球开始登上台面,人们发现要拿冠军不仅仅只有穆里尼奥的防守反击,而阿森纳与巴萨踢着一脉相承的足球,但是,在人员配置上却差距甚大。

其实,巴萨足球的成功核心不在于梅西而是在于哈白布的中场组合,毕竟西班牙没有梅西依然可以统治世界长达4年之久,而温格也打造了一支足以媲美巴萨的中场配置,搭配上范佩西的进球能力,加上两翼的速度优势,阿森纳在战术层面不逊色于巴萨。

在巴萨打得全世界满地找牙的时候,却在酋长球场吃了瘪,人们称那场比赛是“地球保卫战”,人们开始意识到,打巴萨不仅仅只能靠防守反击,或许没有次回合范佩西那张充满争议的红牌,阿森纳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奇迹。

但是,温格尽管在战术层面达到了顶峰,但是却受限于球员水平,他们因为500万欧元错失了里贝里,又因为3万英镑的周薪差距把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尔卖给了同城死敌。尽管囊中羞涩,但是温格培养的青年军,逐渐成型。纳斯里+小法+宋的组合,像极了巴萨的“哈白布”的配置。但是2年间三人全部出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钱。

这一时间段的温格的确赶上了好时候,这是一个属于技术流的足球年代,但是很可惜阿森纳的阵容实在太弱了。即便是有着顶级的中场配置,可是走马观花式的人员变动,却让阿森纳无法形成与巴萨那样的默契配合,温格赶上了好时候,却没有赶上好队伍。

两翼齐飞的时代,温格在最后时刻为简约足球插上技术的翅膀

随着小法的离开,阿森纳进入了另一个时代,也是温格在阿森纳最后的时代。尽管在这个时代阿森纳终结了自己的无冠历史,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阿森纳是让人看的最没有希望的阿森纳,也是上限最低的一支阿森纳。

当球员的实力不再能够支撑温格对于技术足球的追求的时候,教授还丧失了另一项功能——识人之能。第一个时期温格低价淘来了维埃拉。阿内尔卡以及后来的亨利,第二个时期则有小法,图雷,沃尔科特撑着场子;而到这个时期的温格则尽是失败的案例,无论是挖角巴萨的米奎尔还是梅里达,亦或是德尼尔森与弗林蓬,都无法完成阿森纳对于技术足球的再一次改进,他这一次像现实低头了,他开始尝试类似于穆里尼奥式的简约足球,快速的把球推进到前场,但是,在前场,温格依然希望借助于配合来打穿对手防线,这或许是温格对于技术足球最后的坚守了。

左后卫不再按照普通的战术安排突击到左翼后传中,无论蒙雷亚尔还是吉布斯,都开始直接杀入禁区得分;两个首发的边锋几乎须场场都被换下,因为他们在各自边路同时扮演边锋和边后卫的角色,注定体能在70分钟左右开始剧降。因此彼时的阿森纳基本上在边路都会有至少有4个可以打首发的边路好手,波多尔斯基,热尔维尼奥,张伯伦,沃尔科特,伊沃比等,这一时间段的阿森纳边路相当热闹。

中锋吉鲁并没有像球评家们预测那样利用身体和头球优势站桩等球,其跑位和禁区内一脚传球频频为队友创造良机。风骚世无双,唯有大吉鲁,他的个头与那个会拉小提琴的左脚,有没有让你想到当年的达沃—苏克呢?

而由卡索拉与阿尔特塔组成的后腰还是技术含量十足的,可以在保证防守的同时,让阿森纳有在前场禁区前沿打出优质配合的基础。因此,这个时候的阿森纳虽然依然是前场美如画,但是,比赛的内容着实比起以前少了不少。

这是温格最后时期阿森纳的样子,他也为老帅拿下了最后的冠军,直到温格离开,阿森纳身上的技术因子被彻底剔除,去年夏天拉姆塞离开酋长球场之后,阿森纳就再没有了温格的影子,直到有一个扛着技术足球大旗的教练——阿尔特塔上任之后,阿森纳似乎又有了昔日教授的影子,只是在这动荡的赛季,日后阿尔特塔的阿森纳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还真不知道。

2018年夏天,温格卸下了教练的重责,成了一个阿森纳的球迷,此时,即便是那些在昔日里盼着他下课的人都感到了一丝丝的不舍,这份感觉很复杂,人们觉得阿森纳该换一换教练了,可真到换了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是不是来得太快了,很多球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阿森纳球迷还无法习惯没有温格的阿森纳,但是他的离开已经是事实了。当温格扭头望向酋长球场的时候,亨利、博格坎普、奥维马斯、维埃拉、佩蒂特、亚当斯、基翁、希曼、爱德华多、法沃尔科特,法布雷加斯、坎贝尔、莱曼,范佩西,吉鲁,阿尔特塔,卡索拉等人的影子依稀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22年生涯阿森纳究竟有没有在一瞬间达到过这个老人心中的完美境界呢?

李可的国足首秀你给打几分?

李可作为国足的第一位归化球员,在热身赛与菲律宾队那场比赛完成首秀,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可能本场比赛是李可在国家队的第一场比赛,对队友不是很了解,缺少默契,还有对战术等方面也并不是特别熟悉等原因,使他在国足首秀并不是非常出色,全场出战55分钟,表现不是非常好。

满分十分的话,我给他打6分,只能说合格,表现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