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通过航班号看是那个航空公司的?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讲的是什么?一般人能不能看懂?
怎样通过航班号看是那个航空公司的?
2004年,三大航空公司重组后,航班号的编制和使用方法混乱,时有航班号数字重复现象,导致陆空通话中出现误听问题。中国民航局重新制定了航班号分配和使用方案,2004年10月底的秋冬季航班换季时执行。
同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印发《中国民航航班号分配和使用方案》的通知》,各航空公司编制新的航班号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数字的顺序编制航班号。
二、编制国内航班号时,不得使用其它公司的航班号。
三、编制国际和地区航班号时,原则上按3位数字安排,如果3位数字不够时,可以使用分配给本公司的4位数字航班号,但不能与本公司国内的航班号重复。
四、在编制加班、包机等临时飞行航班号时,应在分配给本公司航班号的数字范围内编排,但不得与当天的定期航班航班号重复。
航空公司及其两字代码-国内航班号第一位数字:
3U 四川航空-8
8L 祥鹏航空-9
9C 春秋航空-8
BK 奥凯航空-2
CA 国航-1、4、8、9
CN 大新华航空-7
CZ 南方航空-2、3、4、6
EU 成都航空-2、6
FM 上海航空-9
G5 华夏航空-2
GS 天津航空-6、7
HO 吉祥航空-1
HU 海南航空-7
JD 首都航空-5
JR 幸福航空-1
KN 中联航-2、5
KY 昆明航空-8
MF 厦门航空-8
MU 东方航空-2、5、7、9
NS 河北航空-3
OQ 重庆航空-2
PN 西部航空-6
SC 山东航空-4、1
TV 西藏航空-9
ZH 深圳航空-9、3
扩展资料:
规律
时至今日,随着新兴航空公司和航班越来越多,很多航班号无法套用原来的规律了。虽说航班号不再有严格规律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单双数结尾规律仍然不变
唯一保持不变的,是出基地的结尾单数,回基地的结尾双数这一规律。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基地在北京,国航北京飞广州的航班号是CA1301的话,那么从广州飞回北京时航班号就是CA1302,而南方航空公司基地在广州,南航广州飞北京的航班号是CZ3101的话,回程就变更为CZ3102了。
“数字——地区”对应有迹可循
除此之外,根据“飞常准”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在概率上,航班号的前两位数字仍与航空公司的基地位置、终点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航班第一、第二位数字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数字——地区”的规律特别对国航、南航、东航来说,仍然有迹可循。
比如国航(CA)的航班号第一位为“1”、“4”、“8”、“9”。使用“1”(即原来代表的华北基地)这个开头的航班最多,占63%。南航(CZ)的航班,“3”(即原来代表的华南基地)字最多,占53%。东航(MU)的航班,“5”(华东)字头最多,占53%。
第二位数特别字为“5”的航班,飞往华东的占多数。第二位数字为“1”的航班,飞往华北的比例最高。
航班号后加字母为补班航班
如果航班因为天气、机械故障等原因延误、备降、取消,需要补班飞行,为区分原航班和补班航班,航空公司会在航班号后面加个字母,如CZ310W。具体规则是,Z代表0,Y代表1,X代表2,以此类推:“Z0-Y1-X2-W3-V4-U5-T6-S7-R8-Q9”。
百度百科-航班号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讲的是什么?一般人能不能看懂?
狭义相对论:
在狭义相对论提出以前,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的存在,自伽利略时代以来这种绝对时空的观念就开始建立,牛顿创立的牛顿经典力学和经典运动学就是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是一个它们的整体——时空。
在时空中运动的观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参照系,可以定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即对四维时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
具体的来说,在闵氏时空中:如果一个惯性观者(G)相对于另一个惯性观者(G')在做匀速运动,则他们所定义的时间(t与t')和空间({x,y,z}与{x',y',z'})之间满足洛伦兹变换。而在这一变换关系下就可以推导出“尺缩”、“钟慢”等效应,具体见狭义相对论条目。
因为爱因斯坦之前的科学家们并没有高速运动的观测和体验,所以绝对时空观在古代科技水平下无疑是真理,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更新了人们的世界观,为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爱因斯坦以前,人们广泛的关注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伽利略变换下不协变的问题,也有人(如庞加莱和洛伦兹)注意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所基于的实验(如迈克尔孙-莫雷干涉仪实验等)。
也有人推导出过与爱因斯坦类似的数学表达式(如洛伦兹变换),但只有爱因斯坦将这些因素与经典物理的时空观结合起来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并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在这一点上,狭义相对论是革命性的。
广义相对论:
在现有的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下,等效原理是可以由其他设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时空中有一观者(G),则可在其世界线的一个邻域内建立的局域惯性参考系,而广义相对性原理要求该系中的克氏符(Christoffel symbols)在观者G的世界线上的值为零。
因而现代的相对论学家经常认为其不应列入广义相对论的基本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Synge就认为:等效原理在相对论创立的初期起到了与以往经典物理的桥梁的作用,它可以被称之为“广义相对论的接生婆”,而现在“在广义相对论这个新生婴儿诞生后把她体面地埋葬掉”。
如果说到了二十世纪初狭义相对论因为经典物理原来固有的矛盾、大量的新实验以及广泛的关注而呼之欲出的话,那么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则在某种意义下是“理论走在了实验前面”的一次实践。
在此之前,虽然有一些后来用以支持广义相对论的实验现象(如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但是它们并不总是物理学关注的焦点。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对论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并非是出于有一些实验现象急待有理论去解释的现实需要,这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因而在相对论提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进展并不是很快,直到后来天文学上的一系列观测的出现,才使广义相对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到了当代,在对于引力波的观测和对于一些高密度天体的研究中,广义相对论都成为了其理论基础之一。
而另一方面,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也为人们重新认识一些如宇宙学、时间旅行等古老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扩展资料:
相对论的意义: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
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
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
对于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
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辞中竟然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字未提。
(注:相对论没有获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缺乏大量事实验证。)
相对论提出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百度百科-相对论
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