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联赛有外国人-乒超联赛 外籍

tamoadmin

1.丁松当时用的什么胶皮

2.乒乓球还有人看吗?

3.牛剑锋的拼搏经历

丁松当时用的什么胶皮

乒超联赛有外国人-乒超联赛 外籍

丁松回到上海了。旅居德国5年之后,这位昔日的世界冠军结束了留洋生活,悄悄地回到了久别的家。

当法国世乒赛上韩国削球手朱世赫异军突起,连克中国三员大将,夺得男单亚军后,削球打法重新被人们提起。而朱世赫把丁松视作他从小就崇拜的偶像,让人们又怀念起当年中国乒乓球队的“秘密武器”。

丁松的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看似轻柔飘逸,却在转与不转之间、下旋与侧旋之间变换莫测,在眼花缭乱的“海底捞月”中,会突然起板进攻,对手常常被搞得无所适从。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丁松就以他神秘莫测的出色球技,为中国男队夺回阔别三届的斯韦思林杯立下汗马功劳。

记者多方联系丁松。印象中,他是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人,没想到此次他显得很热情,有问必答。或许是出国多年,想和家乡人沟通;或许是已过而立之年,越发地成熟了。

五年前,想到外面闯荡一番的他,加盟了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弗里根豪森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不少世界高手都曾在这里打过球。丁松的到来在小镇引起了轰动,一到周末的俱乐部赛,远近球迷都会来到赛场一睹中国“秘密武器”的风。在球队的四名选手中,丁松始终排在第一号主力,俱乐部的成绩直线上升,他也随之成了当红明星。

德国的生活静谧单调,俱乐部为他租了一栋小洋房,出门开一辆宝马车,每周只需打一场比赛,可轻松舒适的生活只“新鲜”了一段时间,此后便是长长的寂寞。丁松曾经有过幸福的两人世界,漂亮的妻子陪伴他在异国他乡一起奋斗。可是由于多种原因,两人难以理解沟通,两年前只能平静地分手,结束了这段为时不长的婚姻。本来就不善交流的他,语言又不行,只能说一些简单的生活和球技用语,无法与人进行更多的交流。虽然同城俱乐部里还有一对中国夫妻,但别人不可能经常陪着你,这样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在影碟机前、或是到酒吧玩飞镖消磨时光,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孤独松”。漂泊了多年,丁松决定回国了。有人不解,按照德国法律,只要居住满六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住权。丁松还有一年就能有资格,为何选择回国?连俱乐部老板都对他的离去说很遗憾。丁松说“我不在乎什么绿卡,觉得呆在那里没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大的发展前途,即使有了绿卡又怎么样,在中国人眼里你仍是中国人,而在外国人眼里你也还是外国人。我总要回国发展的,现在还能打上几年,以后不能打了就去做教练,反正这辈子不会离开乒乓球了。”

世乒赛后人们关心的话题是,同为削球手,丁松与朱世赫的打法有何不同?削球在国际上是否有立足之地?丁松认为,区别在于使用的胶皮不同,球风自然就不同。自己打的是正胶,发球抢冲能力强,球有转与不转的变化;朱世赫用的是长胶,拉出的球是又冲又转,削中的连续抢冲威胁更大。在今天的国际乒坛,打法多样,竞争激烈,削球打法尽管比较被动,但削攻型的打法还是有生命力的。但是既要练削,又要练拉,体力消耗大,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对心理素质和手感也有较高要求。

丁松的“回归”让不少俱乐部急切准备“抢购”。一个月里先后有八一、河北、陕西等四五家俱乐部与之联系,家乡的圣雪绒队更是力邀自己的弟子,而且都开出了不菲的年薪。可以肯定,乒超联赛开始后,又将能见到丁松的身影。此外,他已与日本一公司签约,联赛间隙期,参加日本“健胜苑”大奖赛。丁松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运动生涯的“有限时间”,也是为了延长运动寿命。本报记者平萍

编后絮语:

当年一夜成名的丁松,也几乎是几夜的工夫又遁去,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他的过早隐去,人们多少是有些遗憾的,他这位中国武器库里的“另类”,毕竟是个不可多得的乒坛怪才。本届世乒赛韩国朱世赫的崛起,使人们一下又想到了朱“崇拜的偶像”丁松。好在,游子又回归了。

乒乓球还有人看吗?

乒乓球自然是能看的,特别是强强对抗,经典。虽然我国的乒乓球很强,还是国球,但是可并不是大赛中我们都总能拿冠军的,例如,雅典奥运会柳承敏击败王浩卫冕冠军。其他的乒乓球强的国家是有的,像韩国、德国、日本等,他们也都很强的,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世界锦标赛金牌是在乒乓球上获得,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让我们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原因才使得我国才如此重视乒乓球,其后又把乒乓球定为国球。各个大赛及咱国内的比赛,并不是乒乓球中好像缺乏及问题中的友好,乒乓球要求的主要是安静、静心,对心理素质要求高,比赛中输赢很难确定的,并不能仅靠排名决定,所以乒乓球还是很有看头的。

牛剑锋的拼搏经历

从1996年到2006年,牛剑锋把乒乓路上的酸甜苦辣尝食殆尽。十年间,命运好像总在和敦厚倔强的牛剑锋开着玩笑,而不服输的她一次又一次做着抗争,靠着一股子韧劲和加倍的付出坚持着,等待着……

在牛剑锋以初生牛犊的劲头闯进国家队的第二年,她和张怡宁、王越古就轻松夺得亚洲少年锦标赛团体金牌,女单决赛中她战胜张怡宁又夺一金。牛剑锋因此进入国家一队。可刚进一队,牛剑锋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坎。

在别人都以专项技战术训练为主的时候,她还在基本功上花费着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刚开始我发下蹲球,人家

还吃,后来她们不吃了,我就觉得我的技术太单薄了,没有新东西可以赢别人。”两年了,看着队友都拿世界冠军了,而自己连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都没有,牛剑锋心急如焚。那段时间,让她更加焦灼的还有一二队的升降比赛,“那时好像天天面临着升降,最多的时候一次冬训打了三次升降比赛,每场比赛都是一种煎熬。”

“就是不赢球,怎么都赢不了,感觉比人家小好几号。那种感觉太痛苦了。那时我经常哭,输了比赛哭,有时练球,练着练着也哭。每每这时,乔指导(乔晓卫)就不断鼓励我,每次比赛前给足了我信心。”凭着顽强的斗志和努力,牛剑锋在三次升降比赛中硬是顶住了,一次都没被打下去过。她说:“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乔晓卫是牛剑锋刚到一队时的主管教练,一带就是七年。面对入队时自身条件并不太好的牛剑锋,乔指导从基本功开始一点一点给她加强实力。三年的默默训练让牛剑锋品尝了独自等待的寂寥,也正是那三年的卧薪尝胆让牛剑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子。

付出终有回报。从2001年开始,牛剑锋仿佛“转运”一般神奇崛起。那一年她获得了大会女单亚军、女双冠军;九运会女双、女团、混双亚军;以及中国乒超联赛的最佳女运动员称号。 2003年牛剑锋的职业生涯达到了巅峰,年底的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上她4比3力克张怡宁,不仅赢得了一辆“甲壳虫”,还为自己赢得了奥运会的参赛机会。此前在正式比赛中与张怡宁的6次交锋,她从未赢过。

“那一年的公开赛我一站冠军都没拿,基本都输给张怡宁。不管怎样都赢不了,每次都是0比4输,领先多少都得输回去,主要差在那口气上……之前我觉得我在比赛中只要不输给外国人就行,根本没想到拿冠军。在总决赛之前,乔指导一句话把我刺激了:你想拿冠军的欲望还不如我想让你拿冠军的欲望强!。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我得争口气。”

但状态正佳的牛剑锋2004年雅典奥运会再次遭遇“心理问题”,女单16进8的比赛中,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0比4输给了以前从未输过的朝鲜选手金香美。

“可能是赛前状态太好了,对困难估计得不够充分,遇到困难也不知道怎么摆脱”,牛剑锋说,“奥运会确实和别的赛事不一样,一进场馆都觉得喘不上气,人有点发懵。第一场对沙尔我就差点儿输了。” 2005年年初上海世乒赛前的封闭训练,乔红开始担任牛剑锋的主管教练。“乔姐在技术上和我说得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改变我的思维方式,让我打球灵活一些,心情尽量放松。她说只要我训练时不生气,就能练好。”在短暂的封闭训练中,牛剑锋劲头十足,一个人打5筐多球,竟然不觉得累。

但是,如果给牛剑锋的职业生涯的起落画一个曲线图,奥运会一役仅仅是她走向下坡路的开始。2005年,牛剑锋的职业生涯跌到了谷底,济州岛的亚洲锦标赛成为牛剑锋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队中一号的牛剑锋先后输给了文炫晶和金景娥,中国女队负于韩国,葬送了进入女团决赛的机会,这也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女队首次失掉亚锦赛团体冠军。随后在单打比赛中,牛剑锋作为主力队员不敌柳絮飞止步半决赛,使中国在单项赛事上夺冠的希望也告破灭,中国乒乓球队在亚锦赛上遭受了3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创,赛后也一度传出她被国家队“遣”回省队接受处罚的消息。 “比赛的时候压力太大了,满脑子都是想赢怕输,越是这样想,就越放不开。”那段时间,陆指导和牛剑锋成了媒体上最“火”的两个人,要求下课和回队调整的声音不绝于耳。“我觉得特别对不起陆指导,他带队从来没这样过。陆指导对我特别好,我打成那样,他一句怨我的话都没有。”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牛剑锋在大赛之前十天内根本没有摸球,因为之前为了打联赛,本已受伤的胳膊,伤情更加严重,只好打封闭坚持。

“刚打完比赛心情非常压抑,队里为了保护我,决定不让我参加公开赛了,专心准备即将来临的十运会。”牛剑锋剪去一头长发,面对外界的猜测和质疑,牛剑锋索性回到正定参加封闭训练,全力备战十运会,“其实全运会期间大家都在省队训练,国家队都没有人,并不是我被调整了。后来为这个蔡指导(蔡振华)还专门出来给我辟谣。”对牛剑锋来说,后面的比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