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山kholat-乌拉尔vs喀山谁会胜

tamoadmin

1.什么原因导致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那么的大?

2.喀山汗国覆灭记:西方攻城术对中世纪城堡的又一次胜利

3.俄国农民战争是怎么回事?

什么原因导致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那么的大?

乌拉尔山kholat-乌拉尔vs喀山谁会胜

因为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扩张。

1、吞并喀山汗国。

喀山汗国本是金帐汗国的一部分,随着金帐汗国的衰落,辽阔的统治区域开始分崩离析,随后形成了许多新的汗国,喀山就是其中之一。喀山与莫斯科公国纷争不断,刚开始互有胜负,但是随着莫斯科的崛起,喀山汗国的处境愈发危险。

1552年伊凡四世亲率15万大军,携大炮150门,进攻喀山,最终喀山汗国灭亡。四年后,同属于金帐汗国体系的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灭国,俄罗斯向东方的扩张迈出了一大步。

2、灭掉西伯利亚汗国。

俄国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进而入侵西伯利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鄂毕河中游,是西西伯利亚的统治着,也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一个面积辽阔的大汗国,人口约有二十万。

刚开始,摄于俄罗斯的强大,汗国臣服于俄罗斯,但了解到俄国人的野心后,西伯利亚汗国与之决裂。1579年俄国沙皇命特罗加诺夫家族,招募了一支以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为首领的哥萨克队伍。1581年9月10日,叶尔马克率840人,开始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

由于俄国人拥有大量的火枪,落后的蒙古人难以抵抗,仅仅一年后的1582年11月,叶尔马克便占领了蒙古人的首都。库楚姆汗一直在其它地区与哥萨克兵周旋,尽管当地人民抗争了17年但最终依旧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一个人数达二十万的汗国竟被800名俄国人侵占,原因在于蒙古人的技术落后,还有就是汗国内部一盘散沙,使得哥萨克能将其各个击破。随着西伯利亚汗国的灭亡,俄国人成为了西西伯利亚和鄂毕河流域的统治者。

3、鲸吞贝加尔湖、旗帜插到了太平洋。

俄罗斯人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主要动力并不是对土地的渴望,而是皮毛贸易的巨额利润带来的巨大诱惑。大量的俄国冒险者为了获取皮毛、获取利益,前仆后继的涌向了东方。随着西伯利亚汗国的灭亡,俄罗斯人进一步吞并了鄂毕河上游,至17世纪初占领了整个鄂毕河流域。

随后,分南北两路开始入侵叶尼塞河流域。从17世纪初开始,俄殖民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吞并叶尼塞河流域并建立了图鲁汉斯克、叶尼塞斯克、库兹涅斯克等重要城堡,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同时又为进一步东扩奠定基础。

4、侵占楚科奇、堪察加半岛。

由于西伯利亚东北方向楚科奇人的英勇反抗,俄国人一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才吞并楚科奇,在这一过程中,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也被俄国吞下。

5、吞并中国外东北。

1643年(明崇祯16年)夏,沙俄波雅科夫率兵132人,越过外兴安岭,首次染指清统治范围。这个时候满清与明朝正在激烈对峙中。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利用这一时机,多尔衮率领满清主力入关,争夺中原,东北地区顿时实力空虚。

俄国人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着手处理东北问题,通过两次交战,俄国人最终议和。由于当时准格尔部落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康熙最终妥协,将外兴安岭以北和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

:

俄罗斯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东西长为9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随着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俄罗斯版图新增加2.5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俄罗斯

喀山汗国覆灭记:西方攻城术对中世纪城堡的又一次胜利

谈到伊凡雷帝在俄国历史的作用,就不得不提到他的「 ”赫赫武功”。实际上,伊凡雷帝的对外扩张是鲜有胜迹,他在主要扩张方向利沃尼亚被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打得脸青鼻肿,在南方甚至让土耳其人的附庸克里米亚汗攻破了首都莫斯科,他唯一值得称道的胜利是攻破了喀山城、消灭了欧洲最东端的喀山汗国,然而这一胜利却是仰仗了一个英国人。 1、西方军事技术闯东欧 自15世纪喀山汗国从母国金帐汗国分裂出来以来,这个汗国就陷入了莫斯科-俄国的漫长战争中。和日薄西山的母国不同,这个新兴的汗国富有生命力,他们在长期对外贸易中学会了先进的火药武器制作技术,更是将 *** 世界的军事制度伊克塔制小规模转嫁到自己的国家,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然而,当同样学习乃至更全面西方军事技术的俄国完成统一后,喀山汗国便因此走向不可逆转的灭亡。 ▲图中**部分是喀山汗国 16世纪50年代初,伊凡雷帝执掌完成了俄国军事改革使俄国的总兵力达到30万,同时他模仿西方人的方阵战术和职业军制组建了一支半职业军射击军、创建一匹军工厂铸造了2000多门大炮,其中包括许多重型攻城大炮。为了全力西进,伊凡雷帝决定首先消灭掉喀山汗国这个后顾之忧。 ▲最柔和的伊凡雷帝 2、伊凡雷帝的远征 1551年春,伊凡雷帝在靠近喀山城的伏尔加上游处修建了一座城堡,作为远征基地。城堡与喀山城隔河相望,有利于切断喀山城的水陆交通。伊凡雷帝利用这个基地囤集物资,大批粮草、军械、攻城材料沿着伏尔加河道被纤夫拖拉的驳船运抵这里。除了直接军事征服的准备外,伊凡雷帝还利用喀山汗国的内部斗争,把一个傀儡弄上了汗位。 ▲俄国军队的骑兵主要由贵族及其扈从充当 到了1522年春,伊凡雷帝更是往喀山城派遣官吏,俨然要把喀山汗国变成俄国的属地。愤怒的喀山人民先是驱逐了俄国走狗汗,然后关紧城门拒绝接纳伊凡雷帝派来的官吏。接着,喀山人推选一位勇敢的鞑靼王子叶底格尔作为他们的领袖。 事态的发展尽在伊凡雷帝的掌握中。1522年6月,伊凡雷帝率领了一支堪比昔日顿河之战的庞大军队远征喀山汗国,意欲夺取喀山城。他的军队人数多达15万人,有轻重大炮150门,除了游离浪荡的哥萨克和须发浓密的俄国人外,他的营帐中还有许多衣着讲究、胡子细短的西欧人。那些来自五湖四海西欧人以军事参谋和技术顾问的形式出现了伊凡雷帝的身边,他们中的一个英国人将在会随之而来的围城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新锐步兵团——射击军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喀山汗国进行了总动员。在叶底格尔的努力下,他成功地聚集了65000名士兵和100门大炮,含有30000名骑兵和差不多数量的步兵,许多乌拉尔河两侧的游牧民也纷纷前来助战。叶底格尔深知他的军队在野战上不是俄军对手,他的是将他的军队一分为二,一半守卫喀山城,另一半在城外保持机动,只要能坚持到11月入冬,俄国人就不得不可耻地撤退,届时他再全军出击一雪围城之仇。与此同时,叶底格尔请求求援的书信像雪花一样飘到南方的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贝克奇萨莱。 ▲喀山汗国的鞑靼武士 1552年6月26日,从南方启程的俄国远征军凭借雄厚的军力,在图拉城附近挫败了一支企图救援喀山的克里米亚军队。失去了牵制力量的伊凡雷帝终于放心地让他的大军向喀山汗国边境从容推进了。伊凡雷帝亲率主力部队沿弗拉米基尔-穆罗姆方向前进,另一支俄军沿梁赞-卡西姆方向前进,重炮粮秣皆由伏尔加河的纤夫运输。俄国人于8月23日抵达伏尔加河上游的军事基地,他们是在皮鞭的驱使下以每昼夜20公里的速度行进的。尔后,俄军部队以分批的形式鱼贯渡过伏尔加河,出现在喀山城下。 9月3日,俄军完成了对喀山城的合围。 3、围城 摆在俄国人面前的喀山城是一座守卫森严的中世纪城市。巍峨的喀山城坐落一座山丘之上,山丘下还有一条湍急的护城河拱卫,任何企图强攻它的人都需要冒着枪林弹雨的渡过护城河,再攀爬数十米才能接触到城墙,期间居高临下的守军有充裕的时间玩「 ”打鸭子”游戏。喀山的城防放在上个世纪可谓固若金汤,白色塔身的炮楼多及数十座,高达10余米城墙的每个角落都遍黑森森的枪眼,城墙虽说是木制的相对容易破坏,但这也意味着守军一样可以通过木材、泥土快速修补城墙。曾经有一位喀山汗向他的来客炫耀道:「 ”喀山城的一千名鞑靼武士就能击退10万异教徒。”叶底格尔在城内布置了3.3万名士兵和70门大炮,另外城里还有数万名市民可以助战。 ▲围攻喀山城的复原图 毫无疑问,强攻这样一座城市便意味着流血漂橹的牺牲。然而,熟谙军事的西方军事顾问和半吊子的俄国贵族却不敢对伊凡雷帝提出意见。他们别无选择,俄军必须要在11月进入冬季前攻克喀山城,否则俄军就只能黯然撤退,回到俄国后等待贵族和顾问们的是沙皇的雷霆震怒。 俄军士兵开始进行土木作业,密密麻麻的俄国士兵在喀山城守军的注视下挖掘作战战壕,在距离城墙100-150米处构筑炮兵阵地。一部分俄国士兵则转入了地底作业,他们在战壕的掩护下尝试挖掘一条通往城墙底部的直线坑道,这可是一项超级大工程,因为他们必须绕过护城河的河床,还得时刻担心坑道崩塌被灌入的河水淹死的恐惧。这种新式的攻城手段全部是在西方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开展的,可以说是俄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土方作业,保留了中世纪遗风的特别搭建了一种巨型攻城塔,把轻型火炮放置在攻城塔杀伤城内军民。 ▲俄军炮兵阵地 在此期间,喀山守军竭尽全力干扰正在作业的俄军士兵。由于俄军战壕距离城墙实在太近了,尽管有土笼和己方炮兵的掩护,作业的俄军士兵仍然频频被手持重型火绳枪的守军狙杀。守军方面更是专门了「 ”敢死队”,在深夜缒下城墙涉水偷渡到对岸袭击熟睡毫无防备的俄国工兵,让俄军不得不调配出更多部队夜间警戒,小小地影响了俄军工期。 运用攻城塔方面的俄军很不利,因为守军修建了一种可拆卸的木制塔楼,这种塔楼比俄军的攻城塔还要高,把俄国人比了下去。气急败坏的俄国人立刻改建了比之前高的攻城塔,结果守军又一次照猫画虎修了比俄国人更高的塔楼······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的一幕出现,两军在双方肉眼可见的战场上开始造楼大赛,俄国人拼了砍伐森林,守军不顾市民 *** 强拆民房,这场比赛若是没有俄军炮兵成功破坏守军塔楼的话,恐怕会持续到战争结束。 ▲喀山攻防战示意图 坑道作业的俄军取得一次胜利,他们顺利地用地雷破坏了通往喀山城的水井的地下水道。时值盛夏,饥渴难耐的喀山军民只好从淤泥里挤出脏水,不过他们的粮食补给尚算充足。 4、雅潘查的战败 就在喀山城军民英勇抗俄时,城外的那一支机动喀山军队一样没有闲着。统率那支喀山军队的一员猛将雅潘查,他带领的部队是一支骑兵部队,其中包含了喀山汗国精锐部队——具装骑兵数千骑。雅潘查领导过不少次从前对俄国境内成功的袭击活动,就中世纪而言他也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蒙古将军。可惜,雅潘查和绝大多数蒙古人一样对当代军事艺术的革新全无了解。 ▲雅潘查 和过去没什么不同,雅潘查谨慎地躲在俄军围城营地外面,通过不断偷袭小股俄军和俄军辎重队,从而不停地消耗俄军士气和后勤。伊凡雷帝多次派出骑兵部队寻找雅潘查决战,但是雅潘查总是能够在俄军抓住他前的一刻逃走。只要雅潘查所部继续存在的一天,俄军就不可能全力进攻喀山汗国。愤怒的伊凡雷帝地鞭挞徒劳无功的俄军将领,以惩罚他们的作战不力。 ▲喀山汗国的精锐骑兵 9月8日,雅潘查再一次袭击喀山城北的俄军围城营地。得手后,雅潘查从容地向森林地带撤离。伊凡雷帝这次调整了策略,他派出了由大贵族叔伊斯基统率1.8万名士兵去追击雅潘查。俄国追击部队主要由射击军组成,骑兵不过3000人,其他都是步兵。 藐视步兵还拥有优势兵力的雅潘查很快得知追赶他的俄军人数远少于他且多为步兵时,他选择回身正面迎击。这场战斗不仅葬送雅潘查的性命,也葬送了喀山汗国的命运。 ▲射击军对鞑靼人的胜利 当叔伊斯基看到浩浩荡荡的鞑靼骑兵出现在眼前时,他没有丝毫动摇。他按照所学习到新式战术编排军队的阵型,和鞑靼人进行对抗。他将按左中右排成一线的步兵放置中央,骑兵部署在侧翼,炮兵前置。鞑靼骑兵冒着弹如雨下的恐怖一次次夺取俄军的炮兵阵地,然后一次次在俄国人的矛墙面前败下阵来。鞑靼人从下午2点战斗到傍晚6点,他们精疲力竭死伤惨重。叔伊斯基抓住机会,在战场上投入了骑兵。鞑靼人崩溃了,雅潘查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一名哥萨克将他的脑袋砍下来插在矛尖上。 5、英国人闯奇功 雅潘查部队的覆灭预示着俄军对喀山城的总攻。10月11日,东欧大地的气温已经开始骤然下降了。早上,无数睡眼惺忪的俄军士兵被军官们用刀尖和皮鞭从战壕中撵了起来,进行 *** 和整顿。到了下午1点钟,成千上万的俄军沿着事先准备小艇和渡桥开始强渡喀山护城河。 ▲掩护渡河的俄绳 与护城河边上张牙舞爪的俄国士兵遥相呼应的是俄国炮兵阵地,他们连日来的炮击给喀山城墙造成严重破坏,大段段的城墙被轰塌,许多喀山守军死于非命。多亏他们的努力,今天早上喀山城墙东段出现了一大段缺口。此时此刻,他们仍然开足火力掩护渡河的友军。 ▲火绳枪不是俄国人的专利 饶是有炮兵掩护,渡河俄军的状况还是相当糟糕。喀山城的守军或许匮乏重型火炮,但他们的充足轻武器可不是吃素。暴风骤雨般的枪弹箭矢铺天盖地倾泻在俄军无遮无掩的头上,成十上百的斯拉夫子弟一头栽倒在冰冷的河水。具有大无畏、大奉献精神的斯拉夫子弟依旧凭借兵力优势渡过了湍急的护城河,他们刚一踏上湿软的土地,就争相攀爬上山丘。 叶底格尔把城中仅存的火炮集中起来轰击攀爬的俄军,密集的霰弹轰得俄军攻城部队血肉横飞、队列松散。可比起喀山人的霰弹,俄国士兵更害怕沙皇的愤怒。他们艰难地一边承受着接连不断的死伤,一边向丘顶的城墙缺口奔去。没被射杀的俄国士兵抵达丘顶时就结束了他们的,缺口处有人头涌涌的鞑靼武士武士在等待着他们。 ▲血流成河 战斗持续到傍晚,俄国人还是抛弃了战友尸体退却了。暴躁的伊凡雷帝火冒三丈,惩罚了指挥攻城的几位将领们。伊凡的愤怒是有道理,如果按今天的战况预估,俄军在冬天来临前是不可能攻破喀山城,到时他不得不屈辱地撤退!就在伊凡雷帝恼怒之际,一个英国军事顾问向他提出一个绝妙的点子。 「 ”就照你说的办,拿下城市后我会重重赏赐你的。”伊凡雷帝说。当地夜里,英国顾问带着一队俄国士兵深入地底坑道,用数百桶黑色炸毁了喀山城东南段的一大片城墙。10月12日拂晓,俄军在喀山守军的惊骇中发起了第二次总攻。这次,喀山守军没能创造奇迹。俄军源源不断地多处缺口处突入,和退守城内街道的喀山军民巷战。战至夜幕降临,俄军已经控制了喀山全城,喀山汗叶底格尔被沙皇俘虏,百年国祚的喀山汗国宣告覆灭!

俄国农民战争是怎么回事?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农民领袖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四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对沙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普加乔夫起义18世纪后半期,俄国已从昔日的“彼得盛世”巅峰开始衰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全俄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趋形成。行将崩溃的、专横的封建农奴制不断加强对农奴的压迫,地主阶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连绵不断的战争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一切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强烈不满,俄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1762—1772年,起义就达160次以上。此外,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他们的土地、草场、林场统统被地主、工厂主、修道院霸占,而且要缴纳各种贡税,服各种劳役,如同奴隶一般。压迫越重,反抗越强烈。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起义具有更广泛的性质。整个沙俄帝国堆满了干草,随时都有可能燃起熊熊的起义烈火。

时势造英雄。农民起义领袖斯杰潘·拉辛和康德拉季·布拉文出生地的顿河畔培养了杰出的农民领袖叶·伊·普加乔夫。这位顿河哥萨克人利用广大劳动人民“对沙皇的朴素的宗法式的信仰”,自诩为彼得三世,是劳苦大众期待的“好沙皇”,于1773年9月17日,聚集一支80人的当地哥萨克队伍起义。

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农民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作战地域在雅伊克河和巴什基里亚一带,起义参加者是当地哥萨克人、巴什基里亚人、鞑靼人和乌拉尔工厂的工人;第二阶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作战地域在乌拉尔中部和卡马河一带,起义参加者主要是乌拉尔工厂工人、哥萨克人和巴什基里亚人;第三阶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作战地域是伏尔加河中下游,起义主力军是农民。

第一阶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冒“彼得三世”发布第一个诏书,宣布给雅伊克哥萨克人、鞑靼人和加尔梅克人以自由和特权,许诺他们将得到“河流、土地、草地、赏金、猪、狗和粮食”。9月18日,起义军抵近雅伊克镇。该镇设防坚固,重兵防守,普加乔夫遂放弃强攻,溯雅伊克河而上,直逼俄罗斯东南部的主要行政与军事战略中心——奥伦堡。9月21日,起义军占领了位于奥伦堡和雅伊克交通线上的伊列茨克镇。接着,奥伦堡西部的要塞纷纷落入起义军手中。起义军所到之处,农民、当地哥萨克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加尔梅克人、逃亡士兵和乌拉尔厂矿工人纷纷参加起义军。到1774年初,起义军已有3万人;3月,发展到5万人,86门火炮。

1773年10月4日,起义军占领了奥伦堡附近的别尔达村。10月5日,起义军开始了持续约6个月之久的奥伦堡围攻战。奥伦堡要塞内有10个五角堡、2个半棱堡,守军3000人,大炮70门,易守难攻。起义军久攻不下,双方成对峙局面。普加乔夫取封锁城市的措施,意图迫敌就范。当寒冬腊月来临时,攻城仍未果,普加乔夫带领起义军主力在别尔达休整,留少数部队继续监视奥伦堡守军的动态。

奥伦堡被围困后,沙皇派军解围。此时的起义军只顾围攻奥伦堡和雅伊克,放弃向伏尔加河流域的进军,失去了更多人民的支持,丧失了大块战略基地,为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赢得了动员兵力的时间。沙皇在用地方部队解围失利后,遂于1773年12月派遣亚·伊·比比科夫上将率领讨伐军(共约6500人,30门火炮)前去镇压起义军。军凭借优势兵力,扭转了被动局面,连续取胜。战至1774年初,军连克数镇,直逼奥伦堡。起义军节节败退,直到布祖卢克镇失守后,普加乔夫才决定从奥伦堡附近撤出部分兵力,以图阻止军的推进,然而,为时已晚。1774年3月22日,起义军主力在塔季谢瓦要塞附近的总决战中失利,约2000人阵亡,4000人受伤被俘,火炮全部损失。在这之后的几次交战中,起义军接连失利,普加乔夫身边的将领许多被俘。4月1日,起义军又在萨克马腊镇惨遭失败,普加乔夫率领一支500人的队伍杀出重围,隐藏在乌拉尔深山丛林之中。第一阶段以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阶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1774年4月,普加乔夫在乌拉尔各厂矿和巴什基里亚招募新军,以重整旗鼓再战。起义军主力很快增加到5000人,遂于5月5日攻占了马格尼特要塞,随即溯雅伊克河而上,于5月19日攻下特罗伊茨克要塞。5月21日,军在特罗伊茨克要塞击败起义军主力部队,普加乔夫被迫撤到乌拉尔草原地区。1774年6月中旬,起义军前进到伏尔加河,6月17日,占领了克拉斯诺乌菲姆斯克。6月21日,起义军攻打奥萨,打开通往喀山的通路。在巴什基里亚人的帮助下,起义军渡过卡马河,相继连克数镇,直逼喀山。此时,起义军主力已增加到8000人,沿途又有7000人投奔起义军。

喀山城内,军主力被抽调到巴什基里亚和乌拉尔,防务空虚,普加乔夫乘势兵临喀山城下,于7月12日,攻占喀山外城,但设防坚固的内城久攻不下。沙皇及时派援兵接应,经过阿尔斯克原野的激战,于7月15日击溃起义军。起义军惨败,阵亡2000人,受伤和被俘数千人,火炮和丧失殆尽。为摆脱追击,普加乔夫带领一支小部队逃抵伏尔加河上游。

第三阶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普加乔夫抵达伏尔加河流域,当地广大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很快农民起义运动席卷伏尔加河流域多数地区并向莫斯科省边界蔓延,直接威胁莫斯科,严重震撼了沙皇。然而,普加乔夫放弃了向莫斯科的进军,离开了农动规模最大的地区转而南进,以图在顿河得到哥萨克补充后再向俄罗斯中心地区进军。7月19日,起义军占领喀山西部的齐维尔斯克,7月20日,占领库尔梅什,随后连克阿拉特尔、萨兰斯克、奔萨、彼得罗夫斯克、萨拉托夫等地。8月21日,起义军主力进抵察里津。此时,起义军已扩大到1万余人。

但是,形势发生了对起义军不利的根本变化。1774年7月10日,俄土(耳其)双方签订了《库楚克一凯纳吉和约》。叶卡捷琳娜二世得以从俄土战场抽出重兵,以镇压农民起义,并任命亚·瓦·苏沃洛夫为军总指挥。从8月22日起,普加乔夫开始攻打察里津,战斗一直延续到8月25日。这一天,在察里津以南75公里的萨尔尼科夫渔站附近,普加乔夫的1万余人的主力军遭到致命的一击,起义军阵亡2000人,被俘6000人,许多重要将领被俘。普加乔夫带领一支200人的雅伊克哥萨克人的队伍退到伏尔加河左岸草原,途中,雅伊克哥萨克首领背叛普加乔夫。普加乔夫被他们押解给军并送往莫斯科。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等人在莫斯科被处死。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这场震撼沙俄统治的农民战争,席卷了俄国东南60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反沙俄统治旗帜之鲜明,是俄国历次农民战争所无法比拟的。这次农民战争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对沙俄专横的封建农奴制不可破除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加速了封建农奴制的崩溃。

这次农民战争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起义的自发性、地方局限性、地域分散性和缺乏组织性、纪律性。起义军缺乏统一的战略,与独立起义地区的联系薄弱,主力部队同其他各部队、各部队之间缺乏协调,尤其在第三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第三阶段,普加乔夫犯了一个放弃向莫斯科进军的致命的战略性错误,这充分说明起义领导者缺乏战略指导和明确的斗争纲领。

这次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表现出的非凡的英勇气概和果敢精神,普加乔夫杰出的军事组织才能永载史册。这次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发展了俄国先进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革命的世界观,哺育俄国革命的先行者亚·尼·拉吉舍夫和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客观上对俄国的社会发展起了进步作用,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