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投资哪支英超队伍-王健林撤资足球

tamoadmin

1.迟尚斌的从深圳下课

2.被中资收购或者控股的欧洲足球俱乐部都有哪些?

3.2016年中国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4.王健林都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到底有多烧钱

迟尚斌的从深圳下课

王健林投资哪支英超队伍-王健林撤资足球

迟尚斌与深足的百日恩恩怨怨 2005年6月2日,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足球闹剧一样,迟尚斌的绝地反击只是起到了显影剂的作用,把这个圈子的怪诞暴露在阳光下。而中国足球的脆弱性恰恰在于,一旦有人试

图破坏规则,就会引起混乱。继前任老板张海被捕之后,深圳足球俱乐部(以下简称“深足”)的麻烦似乎接连不断。

中超联赛前9轮,拥有六七名国脚的深圳健力宝队踢出了一个“梦幻”开局:先是一个4连平,接着就是5连败,卫冕冠军拉出的一条下滑线,暗示着危机的加剧。更有违惯例的是,其间共有26人获得出场机会,换了8次球队队长。“在深圳队真是有球踢啊”,一位随队记者这样揶揄说。

队内的矛盾日渐公开化,多位大牌球员以伤病为由缺席,训练几近瘫痪。到5月17日,健力宝俱乐部被迫宣布解除迟尚斌的主教练职务,大牌球员李毅评价“天亮了”和“恶有恶报”更是让公众惊愕不已。随着5月18日迟尚斌与前深足代理董事长杨塞新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大爆球队内幕特别是提出“球霸”的说法,“深足风波”彻底成为泛社会化。本周,中国足协由两位副和联赛部主任组成高规格的调查组,前往深圳了解球员消极比赛等问题。一位俱乐部队主教练的下课竟让足协高调介入,无疑又开了先河。

多种迹象表明,真正令迟尚斌黯然下课的,并非投资方汇中天恒,而是所谓中国足球圈不可言说的“潜规则”。

不断升级的隔阂

今年年初,深圳队原主帅、教父级人物朱广沪上调国家队,整体实力比上赛季有增无减的卫冕冠军请来了国内另一位重量级教练迟尚斌。按照“惯例”,球队的资深球员李玮峰出面邀请新帅一起吃饭,不料却一再被迟尚斌拒绝,他坚持认为主帅与球员吃喝玩乐就无法建立威权;而球员们的私下则认定:这个死板的教练与我们“不是一路人”。很多人事后回忆说,隔膜在那时已悄然形成。

迟尚斌上任后,很快以一群大连同乡(包括其胞弟迟尚国)完全取代了朱广沪时代的中方教练组,这无疑遭致队内更多的不满。而真正成为矛盾导火索的,则是他强硬地推行自己的管理规范。

曾有多年在日本踢球及执教经历的迟尚斌很看重教练的威严,他甚至要求主教练讲话前球员们要鼓掌,训练结束后要鞠躬感谢教练,许多球员对此投以窃笑。在没有获得尊重的情况下,迟尚斌开始颁布新的队规,甚至其中的个别条款点名规范“大牌球员”的言行,这在短时间内就制造了对立的情绪。这让原本存在于深圳队内的不同“派系”,也因为迟尚斌的强硬打压而突然“团结”起来。

深圳队部分官员和球员认为,迟尚斌入主之后,在技战术和管理上显露出急切的“去朱广沪化”的倾向,其动机并不是为了球队的良性发展。类似的指责不断升级,直到最后出现了迟尚斌与深足个别人互相妖魔化。

在球员明显消极比赛的情况下,看台上的深圳球迷却把几乎所有的鸡蛋投向了迟尚斌,舆论也普遍认为迟尚斌是激化矛盾的祸首。

足球联赛的职业化导致了足球相关人群的利益多元化,球迷、媒体与球员及球队都有诸多利益瓜葛。在深圳队内乱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当地球迷组织和多数媒体非但没有表达对消极比赛等丑陋行为的愤怒,反而持续掀起“倒迟”的风浪,很多局外人均表示对此很难理解。“其实很好理解,大迟毕竟是外来人,他因为一再破坏规矩而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深圳知名球评人舒桂林说。

被球员逼上绝路的迟尚斌突然回忆起,朱广沪在交接工作时曾对他说的话——“这个队伍很复杂,凡事要小心。”现在看来,当时他并未理解此中深意。

诸多危机,命中注定的爆发 人们至今仍对去年的另一个“深足奇迹”难以理解——球队在8个月未发工资的境况下全力以赴,夺得了该队历史上的第一个联赛锦标。当时外界只看到了教父级主帅朱广沪的人格魅力及对中国球员秉性的精到拿捏,而深圳俱乐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总经理张健与队员们在赛场外建立起来的“哥们儿义气”也是维系球队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代名帅迟尚斌来到深圳,显然是想再现个人辉煌的,他以为赶上了深足最好的时代,其实恰恰相反。无论哪国联赛,对于一支尚无贵族血统的球队而言,夺冠后的赛季往往也是“冠军综合征”大爆发之时,失去追求的球员难免懈怠,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功臣”们遭遇了俱乐部的降薪风暴,其中头牌球星李玮峰的工资劲减一半,降至约180万元。连一位俱乐部工作人员也承认:“球员们不过是把降薪后的无名之火发到了迟尚斌这个新帅身上。”

危机的出现还不止上述背景。近几年来,这支原本就缺乏历史感的球队在平安、健力宝、汇中天恒间被几度倒手,成了中国足球俱乐部中诸多“资本玩偶”的典型代表,老板们都急于吹起一个泡沫以便有所获益,迟尚斌说,他接手时向张健索要球队管理规章,对方居然告诉他“没有”。危局早已注定,教练组的家族式调教和管理层的江湖式安抚只是暂时掩盖了矛盾,并使之累积成更大规模的爆发。

一个不合时宜的“强硬派”

今年56岁的大连人迟尚斌曾是中国最优秀的足球选手之一,圈里人习惯叫他“大迟”,其执教生涯的彪炳战绩就是带领大连万达队创造了联赛55轮不败的奇迹。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个健壮男子的一贯执教作风不是偏硬,而是偏软。任职大连万达队的后期,球队的派系划分及懒散作风一度让大迟头疼,幸得万达老板王健林甚至大连市高层的支持,才推行了一些整肃队风的强硬政策。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足坛真正的铁腕人物徐根宝随后入主大连万达,却不再有迟尚斌的,强硬管理的结局是黯然下课。多数人认为,性格张扬的徐根宝无疑是被大连球员联手“做”掉的。而几年之后,迟尚斌在远离大连的地方遭遇了徐根宝式的悲剧。

离开大连之后,迟尚斌除了担任米卢在国家队的助理教练,还曾在河南建业、江苏舜天、厦门红狮等几家俱乐部执掌帅鞭,每次结局都不甚愉快,其中除了管理上无法达到他的理想状况,还夹杂了许多人事纠葛上的传闻。这些执教经历中的波折也让现在的所谓“倒迟派”认为,把这样一个教练描绘成“正义天使”是靠不住的,这场纠纷不过是利益各方角力的结果。

长期跟踪报道该队并有深圳俱乐部工作履历的记者常宾说,迟尚斌过高估计了自己及俱乐部管理层的力量,“在中国足坛,每个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其实没有能力改变规则,即使想改变什么,至少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朱广沪与迟尚斌,分别制造了两个“深圳奇迹”的主教练显得对比鲜明,一个是深谙中国足球特色而成功的典型,一个是《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真相而被嘲弄的对象。至少在圈内人士的私下评价中,多数暗指迟尚斌不够明智,而其去职后的抗争被认为是错上加错。

深圳球迷协会会长简满根自称与深圳球员极其熟悉,接受访时却不愿就球员素质多做评价,他觉得教练应该正视现实,而常宾则这样反问本报记者:你能告诉我国内哪家俱乐部没有“大佬”吗?对于职业球员尤其是大牌球员的拉帮结派、纵情酒色、缺乏职业精神,那些熟悉内情的人显然已具有了极高的“宽容度”。

资本游戏中的玩偶 比起迟尚斌,那些仓促接手球队的投资人更不了解足球俱乐部的水深水浅。

走了一个资本玩家张海,又来了一个从实业转型为资本运作的李志达,深足俱乐部不断被贴上新标签,不断地在不同的手中传递。事实上,在汇中天恒接盘健力宝集团的过程中,包括杨塞新在内的一些公司高层就对一并接管足球产业心存犹豫。一位前深圳俱乐部工作人员说,投资方对深圳队态度暧昧,其公司性质也决定了更注重球队的短期效益而非长远发展。

显而易见,迟尚斌的强硬态度不可能是单纯的个人意气,他也坦言前期得到了俱乐部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只是当投资方发现改造球队的难度远超出其想象的时候,才被迫让主教练做出牺牲。

就在迟尚斌被停职的几天前,他几乎已怀揣了开除李玮峰的决定,但被深圳市足协领导劝止。当时他还曾对记者说“天快亮了”,可惜最后宣布“天亮了”的却是站在其敌对面的国脚李毅。

看似一个戏剧性的时间差,但熟悉深圳队及中国足球“潜规则”的人士都向本报记者坦言,炒掉主帅而非大牌球星是投资方在此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对此,舒桂林认为“球霸”的存在有深层原因,应该理解投资方的取舍———与其他行业不同,即使是水平不过尔尔的中国球员,毕竟也属于稀缺,而且教练纯粹是俱乐部的雇员,球员则是有商业价值的俱乐部资产,得罪不起。

5月21日,汇中天恒总裁蒋冀居然就停职一事向迟尚斌道歉,希望他理解投资方的苦衷,无疑印证了资本意志面对足坛怪圈的诸多无奈。

表面上看,迟尚斌“牺牲”了,投资人“屈服”了,但“球霸”们并不是真正的主宰者。即使是在炒教练和联赛中取得双重胜利的深足球员,度过的也仅仅是短暂的危机,他们身不由己地处于资本游戏之中,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在今年年初,陕西国力队的足球泡沫破灭,一大群足球人失去了工作。

个人悲剧的显影效果

为了保住薪水,迟尚斌5月20日被迫回到深圳,他一反常态地戴上墨镜,并由当地朋友请来两位警察保护。看起来,深足风波日渐成为迟尚斌的个人悲剧,别人丢失了一些名声,他却可能失掉一切。

对于103天里发生在深足将帅间的恩怨对错,几乎是永难理清的“罗生门”,但有一个显性的是非有利于迟尚斌——深足球员对抗教练的方式远远越过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著名球评人郝洪军的评价是,对“球霸”进行道德批判没有任何意义,而且环境大体如此,整个生态都非常糟糕,中国足球的管理者难辞其咎。

曾有过英超球队训练经历的李玮峰也直言不讳地说,在国外的环境下自己也很自律,但是回来后就不一样了,“这不是在中国嘛!”

有人担心迟尚斌破坏了潜规则,今后难有哪个老板再敢聘请他。大迟无奈地说,“好在我已经56岁了。”与以往的宋卫平、李书福一样,迟尚斌的登高一呼也不可能有实际意义,中国足球圈任何一个利益链条上的人都不喜欢这种“揭盖子”的人。残酷一点说,迟尚斌们的“以卵击石”只不过是帮中国足球“过滤”掉一些不合时宜的玩家,让游戏进行得更加肆无忌惮。

被中资收购或者控股的欧洲足球俱乐部都有哪些?

中资的俱乐部有:荷甲海牙俱乐部、法乙俱乐部、西甲格拉纳达俱乐部、国尼斯球队、米兰俱乐部。这些有些是控股和有的是直接收购,看看我国的企业对体育项目还是非常支持的。有他们的这种支持,我相信体育健儿们的梦想会有更好的地方发挥。

近五年以来,随着我国所有人员对体育行业的大力支持,各高层人是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关注,这些大佬都把注意力都逐渐转移改投资了足球俱乐部了,全世界各地区都出现了中国投资和控股的身影。也证明了足球又到了新一个高度,我觉得在这种热度下,我国的足球运动员们也会更加努力,在这个行业变成姣姣者。

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开始收购欧洲地区的俱乐部,比如说荷甲海牙俱乐部就是在2014年合力万盛以800万欧元全资收入囊中的;接下来每年都会有收购和控股的俱乐部出现在我国企业家手里。

在2016年苏宁在南京召开一个“苏宁并购国际米兰新闻通报会”,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也使其成为该俱乐部的最大股东。

在苏宁在运作收购国际米兰的同时,被爆出同城死敌AC米兰也将成为中国资本的囊中之物,一度盛传背后的卖家为中国贵州茅台集团,又有媒体报道称是刚刚涉足足球产业华夏幸福。

2016年中国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以五大联赛为例。

中国地产大亨高继胜控股英超南安普顿,复星集团控股狼队。星辉以1400万欧元价格收购西甲足球俱乐部西班牙人45.1%的股份,随后将其转移至子公司星辉体育名下。2016年1月星辉体育通过增资,收购西班牙人俱乐部99.25%股份,是控股欧洲五联赛顶级俱乐部的A股上市公司。

2016年6月,苏宁体育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70%的股权。截至2016年8月,中国资本三年间已经收购15家海外足球俱乐部的股权,其中包括AC米兰、国际米兰、曼城、马德里竞技等欧洲豪门。

还有包括海牙俱乐部等,2014年7月,成立于2008年的合力万盛国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在国际足联足球经纪人刘华伟和荷兰SMC足球公司的协助下,全资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荷甲海牙ADO足球俱乐部。

扩展资料:

此前地产巨头王健林的万达集团曾以4500万欧元收购了马竞20%的股份,同时万达集团还以10.5亿欧元的天价收购了数据供应商盈方集团68.2%股权。北京合力万盛集团今年1月以800万欧元收购了荷甲海牙队98%的股权。但西班牙人俱乐部是中国资本首次控股欧洲五大联赛的球队。

在鼓励资本对外输出的今天,中国资本对于欧洲产业的收购布局也持续升温,再加上越来越火爆的中超联赛和中甲联赛,中国足球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百度百科-海牙足球俱乐部

人民网-英超豪门中资占两席收购足球俱乐部是笔好生意吗?

王健林都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到底有多烧钱

投资足球“每年都得烧钱,但是很难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如是表示。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买买买”的热潮: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约99%的股份……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俱乐部本身的财务危机、中国投资者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都需引起关注。

“扫货”海外足坛

国内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整体不景气、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为中国足球发展改革带来历史机遇。

自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开始在海外足球市场“开疆拓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就有33起,总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收购笔数增长50%,金额增长两倍以上。

2016年,海外收购俱乐部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8月,就有三单海外收购俱乐部的案例。8月5日,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与意大利菲宁维斯特公司完成签约,斥资7.4亿欧元收购意甲豪门、红黑军团AC米兰足球俱乐部99.93%的股权。同一天,云毅国际(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控股公司。奥瑞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以700万欧元价格收购法国欧塞尔足球俱乐部59.95%股权。就在不久前,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巨头纷纷出海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与国内政策风向密切相关。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并将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乐部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门票、商品和广告总收入估计为34亿美元,仅为美国(636亿美元)的5.3%,上升空间巨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多起并购发现,中资在海外的“疯狂扫货”已经涉足英超、西甲、法甲和意甲等世界顶级联赛,其中既有蒋立章这样的个人出资,也有苏宁等大型企业,还有众筹模式财团,其中少部分企业在并购前便已经在体育产业布局。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同时,也是苏宁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

自2013年始,苏宁战略投资PPTV,其麾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平台;同年11月,苏宁接手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进军体育产业;2016年5月,苏宁入股体育数据运营平台创冰科技;6月,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

烧钱容易赚钱难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表示:“投资足球能给你带来影响力,但是不会让你赚钱,每年你都得烧钱,这是肯定的。这的确会引人瞩目,但是很难赚钱。”

在海外足球产业投入巨资,其背后无疑对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相比较而言,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份额小,借助海外并购之路实现“弯道超车”确实可能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资出手海外足球俱乐部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借助其商业化能力提升业绩。欧迅体育副总裁姚振彦表示,体育产业投资长、回报慢,但衍生出来的品牌价值、广告价值等无法直接用投资回报来衡量。

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说,比如收购国米潜在的机会价值很大。一是每年到意大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至少有27万至30万,将会为国米比赛带来大量的门票收入;二是国米品牌的相关衍生品如鞋服、生活用品等,会带来广告收入,与中国市场对接后,这一部分收入将继续扩大。同时,苏宁也将借助国际米兰力争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比赛日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赛事及洲际赛事)、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其他商业行为)。

德勤数据显示,2014至2015赛季英超盈利7.18亿欧元,德甲盈利3.16亿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亏损0.35亿欧元,而意甲则巨亏1.33亿欧元。意甲排名垫底的原因在于收入过分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用,而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明显不足,且球员薪水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就算英、德、西三国联赛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但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足球俱乐部只有比赛排名上升,潜在价值才会被释放,后期仍需不断投资签约球员和教练,加强运营管理,企业投资入股后,多重风险仍需引起关注。

一方面,财务危机或成企业包袱。中国资本跨境并购一站式服务供应商晨哨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苏宁收购国米,苏宁即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中国财团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也包含2.2亿欧元的俱乐部债务。

王云帆说,海外俱乐部多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并购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俱乐部多属无形资产或流动资产,对中国市场的对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是很大的未知数。且俱乐部本身由于问题重重,短期内想要盈利仍很困难,中国企业至少需要撑过3至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复杂考验收购者应对能力。王世渝表示,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此前合力万盛收购海牙俱乐部后,由于账款未及时到期,引发负面舆论。随后有外媒对这一进行报道,认为合力万盛只当老板,没有履行义务出资帮助海牙实现崛起,引起海牙当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满。

意大利奇尼塞勒塞俱乐部副卢荣毅表示,中方入主“米兰双雄”后,首先要学会和当地打交道。两家俱乐部共用一个属于市的球场。这个球场共有5000多名员工,每月工资开销便有200多万欧元,多数都要两家俱乐部承担。他们必须要像尤文图斯一样建造自己的球场,摆脱市通过球场摊派给他们的负担。

与此同时,中资对海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存在不足。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当前我国海外并购俱乐部多属于跨行业并购,对于俱乐部管理并无经验,相较于实体资产,俱乐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包括聘请球探、教练和高管,组建团队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普遍持一种观点,即只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才能借助足球在海外丰富产业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中国资本控股俱乐部的比例较高。要做就做大股东,这也是很多中国资本的扩张心态。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俱乐部的老板基本上属于一个赞助角色,执行管理的主要是独立团队,这与中国企业的传统理念并不相符。因此,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球队时除了要做好金钱上的准备,还要调整观念,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中国市场待激发

中国足球名宿金志扬在一次足球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中国大量资金都流向了国外足球,能否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把资金引向中国足球的底层?

在国内,体育正成为中国健康消费的最大产业之一。而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足球,和未来世界巨大的足球市场——中国结合,则是全球足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另一方面,资本纷纷出海进军成熟的国际体育产业,既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反衬出中国足球的羸弱,吸纳资本能力不足。而在关键的草根阶层,更是资金匮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多需要立足本土,激发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而收购海外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行为,其能否真正促进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仍待观察。

资本输出后如何“反哺”中国足球?业内人士分析,最直观的方式无外乎帮助中国球员打通赴海外训练的机会以及提升国内青训水平。

记者梳理中国资本对海外俱乐部的收购,几乎每一笔投资都包括要“反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除了在国内建设训练基地,引入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体系,一些俱乐部还承诺要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

张近东在收购国米后表示,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未来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铂涛集团董事长、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郑南雁以个人名义与中美投资者通过联合收购的方式获得法国尼斯足球俱乐部80%股份,这支球队在过去三个赛季进步神速,拥有多名有潜力的球星,且尼斯一线队22岁以下球员多达8人。

在进行投资谈判时,郑南雁和他的团队便深入了解了尼斯的青训体系,“尼斯是法国乃至欧洲足球青训体系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球队18至19岁年龄段的队员都出自青训体系,青训完整而详细,在选拔球员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这无疑对中国足球未来如何选拔和培养青年球员意义深远”。

事实上,在此前,欧洲一些俱乐部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球员签约,这无疑是其在中国推广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国足坛仍不具备这样的人选和条件。郑南雁就表示:“目前好的中国球员转会费很高,但是水平较欧洲、南美的优秀球员还有些许差距,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引进中国球员去法国踢球。”

业内人士分析,青训要想出成绩,绝非朝夕之功;中国资本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何种改变,也需要时间检验。如果海外足球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承诺和设想能在中国一一落地实现,至少表明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足球能够从中受益。

走向良性运营之路

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走向国际不单单是“大笔一挥”、交钱了事,更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加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王世渝说,足球产业是经济观赏性体育赛事,优质赛事内容对于产业链形成和盈利模式拓展起到巨大作用。当前不少民企加速海外俱乐部的收购,说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完善推广足球产业的政策方针的同时,也要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助力整个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运动产品销售,向高附加值的赛事运作、媒体传播和国际品牌提升。”他说。

欧迅体育首席执行官朱晓东说,欧洲足球俱乐部有经验丰富的球探体系和青训体系,具备参加欧洲顶级联赛的资格。他建议,可打通海外与国内俱乐部,在对球员质量进行把关的基础上,选拔国内优秀的球员赴海外俱乐部参加青训,给予国内球员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也可以“租借”的形式将海外俱乐部的球员聘请到国内,活跃中国联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找好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比如国际米兰、AC米兰在欧洲拥有雄厚的影响力,而中国股东的融入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的渗透。中国投资方需着重研究,如何使欧洲市场认可中国价值观和文化,同时使企业的资金投入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从当地民众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强迫式”植入,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工作。

此外,还需引导企业加强对俱乐部管理的研究。王世渝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企业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开”,一方面维持董事会层面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保证海外俱乐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则,谨防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产生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加强与国际对接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横店集团欧洲首席执行官阿伊拉多·皮瓦建议,收购俱乐部后可提早建立具有可靠团队的办事处,启用一批熟悉当地法规的雇员,而非临时寻找当地的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