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足协的铁腕政策对于职业足球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足协主席,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3.足协工作人员有编制吗
中国足协的铁腕政策对于职业足球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2月14日下午在上海,预计持续1个半小时的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会仅用时1小时左右就告结束。在中国足协如约公布新版“国内职业俱乐部限投、职业球员限薪”规定后,协会主席陈戌源当着媒体记者面儿,语气坚定地表达了中国足协坚决落实各项治理措施的决心。无论新规落地“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在国内职业足坛全面打击金元足球,去泡沫以拒绝虚假繁荣的问题上,中国足协与各俱乐部已形成最大公约数。经过治理的中国职业足球或将迎来一个充满困难、挑战却不失理性的发展新时代。
陈戌源
出现在12月14日下午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会现场的国内三级职业联赛老总们,绝大多数都是在会前不久才抵达会场的,他们大多也都预定了当天离沪的机票、高铁票。有关未来三个赛季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限投、球员限薪规定细则的颁布不可谓不重大,只是因为各家此前已通过内部沟通、媒体报道等渠道对方案内容有所掌握,因此他们此行的意义或许在于配合中国足协履行规则发布程序。而这也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限投、限薪”新规的颁布与落实不可抗力。
如果问此次上海会议最大的“亮点”在哪里。那么无论是俱乐部代表,还是受邀全程旁听会议媒体代表们给出的答案都会是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的“总结发言”。陈戌源先是用4个“事关”解读了新规则推行意义的重大、“金元大棒”戕害中国足球与国内职业足球非治理不可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超几倍甚至10几倍于日本、韩国顶级联赛俱乐部投入与球员薪酬标准的数据清晰可见,陈戌源用“触目惊心”加以形容丝毫不为过。
陈戌源发言的重点当然不是复述各种道理,而是依据事实,表明中国足协治理当下国内职业足球刻不容缓的立场。有细心的媒体人注意到了陈戌源会议期间的部分表述。比如,他将相关俱乐部的高投入定义为“违背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具有不可持续性的危害行为”。还比如他感叹“大家还不觉醒,难道良心已?”。
会后被媒体记者围住的陈戌源还坚定地说,“不当主席,也不搞‘下不为例’。”这样的表态对那些存在“阳奉阴违,不执行规则”侥幸心理的俱乐部或个人无疑构成了巨大震慑。熟悉陈戌源处事风格的人大多会作出类似“老陈敢说话”之类的评价。不过,在推行“限投、限薪”政策的问题上,陈戌源不仅敢说,实际更敢干。从公布的方案内容来看,中国足协在落实规则执行与监督的问题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对各类可能出现的违纪行为,也推出了空前严格、细致的罚则。比如,投入超标的俱乐部面临最多24个联赛积分扣除甚至被取消注册资格的重罚,还比如队员个人违规面临2年禁赛重罚等。
而在与会代表看来,中国足协本轮治理工作最大的“杀手锏”无疑是陈戌源所提及的“要求各俱乐部向中国足协上报年度财务报表”。据了解,针对过去多年来“阴阳合同”等污染国内职业足球环境、破坏联赛竞争秩序的各类乱象,中国足协在此次规则执行过程中引入了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作为未来国内职业联赛理事会(联盟)筹备工作组的实际牵头人,现任广州富力俱乐部董事长黄盛华、原江苏舜天俱乐部职业经理人刘军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携手工商、法律、财务界代表,为治理方案的出台集思广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堵住规则漏洞。
对于规则落地给俱乐部、球员带来“不适感”,中国足协有所预见,但对于规则无折扣执行,协会的态度异常坚决。为此陈戌源提出了郑重警告,“莫打‘擦边球’;俱乐部及个人一旦违规,无论名声、牌子多大,处罚坚决不留情面,决不搞‘下不为例’;不需要不执行规则的球员。”这既表明中国足协及其个人对各类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也表明“治理职业足球,去除金元足球泡沫,决不留退路”的坚定立场。
打击“金元足球”,并非仅仅由中国足协唱独角戏。事实上,在新规出台前,中国足协通过广泛调研,已经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国内各级职业联赛面临的处境与压力。在上海会议上,包括中超河北华夏幸福、中甲昆山FC在内的部分俱乐部代表纷纷表态,支持中国足协推行“限投、限薪”规则。华夏幸福俱乐部总经理李君在发言收尾时这样说道,“各位一定要坚持,希望明年开会时大家都还在……”,听似玩笑的一句话却直指广大国内职业俱乐部的痛点所在。“投资回归理性”其实早已成为俱乐部自身安身立命的诉求所在,“节能减负”实为众望所盼,他们自然没有理由与中国足协“唱反调”。
几乎在陈戌源做完总结发言同时,已结束本赛季亚冠联赛征程的中超4家俱乐部球队分别踏上回国征程。某种意义上,亚冠联赛是反映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现状、发展质量优劣的一面镜子。在本赛季亚冠赛场上,中赫国安队令人眼前一亮,但依然被没有什么大牌外援助阵的韩国蔚山现代队挡在8强阵营外。其余3队中,恒大、申花未能小组出线,上港止步淘汰赛首轮。面对以替补、年轻球员出战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球队,他们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确切地说,左右各国俱乐部队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依然是其本土球员实力。中国球员与日、韩球员实力对比如何?答案其实就在比赛中。如果号称拥有“高配”的中超豪门在亚冠舞台上屡屡不堪一击,那么自然有人会发问,“是不是本土球员拿500万元年薪仍太多?”
刘奕
美联社北京时间12月14日以“中国(职业足球)限制薪酬以促使职业足球俱乐部及联赛长期可持续发展”为题,特别关注中国足协推出的“限投、限薪”新政。文章援引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的话称,“人人都意识到这(金元足球)不可持续。这个泡沫必定会破灭。”而美国《福布斯》杂志也在专题报道中评价说,“近年来中超吸引国际关注的原因之一,是俱乐部对国际球星的无节制支出。但下赛季中超俱乐部将不得不遵守新的工资帽。”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足协在治理国内职业足球环境的问题上,与包括俱乐部在内的各方保持了一致,此举也在舆论上得到了广泛支持。“打击金元足球、去泡沫化以杜绝职业足球虚假繁荣”已经成为接下来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行动指引之一。
如果你是足协主席,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中国足球需要做出改变的事情很多,实际上现任足协主席陈戌源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尽管遭到了很多媒体的异议,但是有其可取之处。
笔者只谈谈对于中国足球近20年的感想。
最重要的一点, 足协在出台任何政策之前,需要做精心而细致的准备,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研。
在过去几个赛季,由于中国足协的一系列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中超中甲两级职业联赛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非议。外援人数、U23政策和引援调节费等一系列问题,对职业联赛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足协在出台这些政策之前,并没有和俱乐部进行有效的沟通,尽可能多的听取俱乐部方面的意见,也没有对政策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估。这让很多俱乐部的工作非常难做,俱乐部方面也是颇多微词。 缺乏严格监管和广泛沟通,想在大方向上不出偏差是很难的。
从足球管理部门的行事风格,就可以看出我们和日本在足球上的差距为什么越来越大。在日本1993年正式推出J联赛之前,日本足协进行了长达6年时间的调研和论证。这种精心细致的准备,为日本足球职业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反观我们的甲A联赛, 并没有充分的准备,便让职业联赛匆匆上马 。最终导致假球横行,部分足协领导恋权,长时期把持着权力不放,这和日本足协主动交出联赛实际控制权,官退民进形成了鲜明对比。南勇谢亚龙等人的腐败案,多年以来的假球横行,和当初职业联赛没有打好基础,有很大关系。
另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中国足协对足球青训放任不管 。青少年足球培训,以前一直是归足协管理,但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后,尤其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很多省市原有的青训体系被完全打乱了。
一方面,很多俱乐部开始出资整体引进青年队,另一方面,豪门俱乐部开启了足球学校模式,足球学校成为俱乐部一个重要的营收渠道,加之各地足协对于青训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些也从客观上加速了以往专业队培养模式寿终正寝。
重视青训,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如果把青训完全推给市场,完全推给职业俱乐部,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
足协就要干足协该干的事,去承担责任,获得认同,将中国足球引向 健康 的轨道。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军世界杯,不仅要进军世界杯,而且要漂漂亮亮地进去,因此放下身段,归化全世界愿意获取中国国籍的最顶尖球员,不论出身,只要水平和战斗意志,天下之大,英才尽为我所用。然后,构建具有战斗力的教练组,根据李铁的需要,重金聘请高水平辅助团队加智囊情报团,联系高水平热身,保证按照李铁的思路不打折扣地打出所有比赛。只要漂漂亮亮地打进世界杯,中国足协将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全民号召力,以此为契机,展开足球职业化改革及青训比赛机制的改革等基础工作。世界杯出线,是唯一的改革机会。失去这个,所有改革的进程和阻力,都是无法克服的,只能沦为空谈。
解散足协,变为体制外民间组织,不再由政府管理,拨款。只负责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各年龄段业余联赛、放手职业联赛,不再插手、派巡视员监督各职业俱乐部建立梯队、向西班牙学习建立B队参加联赛的制度。
为各年龄段国字号队伍做好服务而不是管理。
我会把足协主要的工作都放在培养我们的孩子踢足球上。从我们足协每年抽出资金,对足球学校的孩子进行定点的营养补贴。
辞职
建立青少年足球运动培训体制,加强基础场地建设,尤其是大力完善建立中小学足球联赛,鼓励中小学发展足球运动,并给予支持奖励。
全力搞青训和校园足球
联赛再降薪
解散中超联赛
恢复体工队
让中国足球退步20年
称霸亚洲
足协工作人员有编制吗
不是,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是企业公司性质,非事业编制,需要足球职业俱乐部自负盈亏。
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是参加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个体公司,比如广州市足球职业俱乐部(原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必须是足球职业俱乐部才有资格参加中超职业联赛,并不属于政府管辖或者有事业单位编制。
93年以前,也就是职业足球以前,国足是归各地体育局。
当时属于体育总局在编人员,定级别那种,那都属于高级技术人员,是国家发工资,根据比赛啥的都有补助,听着挺牛的,但是那时工资都差不多,没有多大悬殊,具体多少反正不高,但是在那个年代里也还行。其实可以参考现在游泳队。
改制后,也就是职业化后,他们就属于各个俱乐部管了,俱乐部就相当于独立企业,他们背后有企业支持,也可以说属于背后企业的下属公司,有的以前还有体育局控股。但是他们都相当于独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