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典和芬兰入北约,再受土耳其“敲打”!土耳其的阻拦还能奏效吗?
2.海上争霸战争:大北方战争对欧洲历史有什么影响?
3.芬兰和瑞典在俄罗斯背后捅刀子,遭到土耳其强烈反对,到底咋回事?
4.1994年世界杯季军是哪个队?
5.波兰-瑞典战争
瑞典和芬兰入北约,再受土耳其“敲打”!土耳其的阻拦还能奏效吗?
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都打算加入北约组织,而土耳其这个国家一再的敲打这两个国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土耳其的阻挡本人觉得会有成效。
要知道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本身就是两个小国家,而他们迫切的想加入北约组织就是想通过北约成员国来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过对于他们的这种行为土耳其这个国家也在进行阻挡,毕竟土耳其作为他们的邻国,一旦这两个国家加入到了北约组织对土耳其的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的大部分经济都需要依靠土耳其,所以土耳其的阻挡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组织肯定会奏效。土耳其的阻挡会奏效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瑞典和芬兰以及土耳其这三个国家在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呈现了一个三角形,而芬兰和瑞典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大部分都需要土耳其,所以土耳其在阻挡这两个国家进入北约组织肯定会有成效,再加上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本身就是两个小国家,土耳其身后的依靠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瑞典和土耳其大量的石油进口资源都需要土耳其和俄罗斯,再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如果土耳其这个国家出面来阻挡这两个国家进入北约组织,那么是有很大的效果。瑞典和芬兰为什么想要加入北约组织
所谓的北约组织其实就是美国为首的一个国家组织,目的就是美国想为了自己在地球上的霸权主义而创建的一个组织,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之所以想迫切的加入北约组织就是为了国内的经济和军事着想,因为只有加入北约组织才能受到保护。不过对于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的想法完全是大错特错,本身土耳其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爱好和平,从来不会用武力的手段来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而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看不清形势,所以才会选择加入北约。
海上争霸战争:大北方战争对欧洲历史有什么影响?
大北方战争指的是发生于1700年的一次海上争霸战争,交战双方是当时的欧洲列强俄国和瑞典,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完全占据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和出海口,使得瑞典的海军实力大大下降,从此以后俄国人就称霸波罗的海近30年的时间,而瑞典这个国家却从此衰退,以后就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了。
大北方战争简介提到,本来16世纪中期以来,俄国和瑞典就一直在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控制权,直到瑞典的一位皇帝即位,他成为了瑞典历史上的专制君主,这就是查理12世,查理12世公开向俄国人宣战,他公开表示说自个要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的统治权,把俄国人彻底赶出欧洲西部大陆。
1700年丹麦和瑞典正式联盟,在夏天发动了俄国北部战争,两国军队在圣彼得堡地区附近相遇,俄国人在三个月时间内攻破两国军队防线,俄国人乘胜追击,在圣彼得堡地区建立了战争基地作为后续补充。
大北方战争简介提及,1708年俄国又在班德尔附近地区建立殖民地,作为进一步开启欧洲防线的口子,但是俄国的主力军队却在这时候被瑞典人堵在了普鲁特河,所以彼得大帝又增兵二十万支援东线战场,最后成功在黑海沿岸消灭了一支瑞典和丹麦的联盟军队,大大鼓舞了士气,从此俄国人势不可挡,在1710年的时候又成功瓦解了丹麦和瑞典的联盟,赢得了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双方
大北方战役双方指的是俄国和瑞典,两个国家在大北方战役爆发之前积怨已久,而1700年为了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和重要港口城市,两个国家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海上争霸战争,大北方战役双方在这场战争中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后来瑞典在欧洲列强上的名单彻底消失,而俄国从此成为新一代的欧洲波罗的海霸主。
大北方战役打响之前大北方战役双方就进行了长足的准备,瑞典形成了一个波罗的海帝国联盟,而德国则以彼得大帝为代表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两个国家都为这场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的30年战争中瑞典也得到了大片的领地,把这些大片领地的税收全部用来大北方战役的军费开支上。大北方战役双方的军事实力在开战之前是不相上下的,尤其是在瑞典的查理十二世成为新一代瑞典国王,而德国彼得大帝即位开始了第一场海外争霸战争后,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相差无几。
但是最后大北方战役双方都受到影响,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接近一万余人,瑞典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接近三万余人,但是这时候俄国的总兵力达到了瑞典的两倍。并且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俄国成功联盟了法国德国等欧洲传统强国,使得他们组成了一个反瑞联盟,共同反对瑞典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动作,直到把瑞典国王查理12世赶下瑞典王位的宝座。
大北方战役的结果非常显著,在战争之后,俄国获取了波罗的海的大部分重要港口和优势资源,而瑞典则从欧洲列强上的名单彻底消失,彻底退出了欧洲的历史舞台,战争的天平彻底偏向了俄国一方。
早在大北方战役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有欧洲专业的历史学家对大北方战役的结果进行了预测,因为大北方战役后期俄国已彻底占据了波罗的海沿岸重要城市,并且在两个国家的交界处建立了圣彼得堡这个重要贸易城市,圣彼得堡在大北方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它成为俄国的一个中转站和运输补给站,也成为瑞典人进攻俄国的第一道屏障。
大北方战役的结果对于整个欧洲历史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这场战役使得俄国和瑞典两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俄国成为了新一代的欧洲霸主而瑞典则彻底从欧洲列强上的名单消失,大北方战役还卷入了土耳其帝国和波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波斯帝国在这场战争中耗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并未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让俄国成为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实际统治者。北方战役还没有开打的时候,瑞典形成了一个波罗的海帝国,但是北方战役结束之后波罗的海帝国宣告瓦解,而瑞典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联盟也宣告瓦解,不仅波罗的海沿岸就连黑海沿岸的一些港口也成为了俄国人的统治地区,为之后俄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得俄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北方战争的影响
大北方战争的影响对于交战双方来讲是不同的,对于战胜国来讲,大北方战争使各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钜额的财富和利润,他们从此称霸波罗的海沿岸,成为欧洲的新的实际统治者和海上列强,而瑞典则不一样,瑞典在这场战争之后,从此衰退,在欧洲列强上的名单彻底消失,此后再也无法在欧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太大的影响。
大北方战役的影响本来很深远,大北方战役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21年时间,但是却改变了以后近两个世纪的欧洲政治格局,大北方战役之前欧洲的政治格局都是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北方战役之后,俄国也加入了欧洲列强的名单,所以整体使得欧洲的政治中心往西移动了一些,这对于整个欧洲的历史程序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大北方战役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瑞典一直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两个国家建立了一个波罗的海联盟。但是大北方战役后这个联盟宣告破裂,使得土耳其帝国和瑞典两个国家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打击,彻底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港口优势和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本来大北方战役也直接促成了反瑞联盟的成立,因为大北方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彼得大帝成为了俄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从西欧考察归来以为西欧的政治主要是几个传统强国在起作用,于是就联合了几个欧洲的传统强国组成了一个反瑞联盟共同反对瑞典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使得瑞典的政治遭受了非常大打击。
芬兰和瑞典在俄罗斯背后捅刀子,遭到土耳其强烈反对,到底咋回事?
这是因为芬兰和瑞典要加入北约,此举无疑是在俄罗斯背后捅刀子,没想到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八字还没一撇,土耳其就泼了一盆凉水过来。土耳其反对的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剧了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的难度。
有网友认为这不就是帮了俄罗斯的大忙吗?确实如此,土耳其的这一招无形中是帮助俄罗斯解困,站在美国北约的角度看,土耳其的做法无异亲痛仇快,站在俄罗斯的角度看,土耳其简直是神助功。
也有网友认为,芬兰和瑞典这是自作孽不可活,这两个也自诩中立的国家,多少年来支持或帮助他国的所谓民族运动,也就是时不时的跟着美国和北约给他国埋雷,“坏事儿”干多了,这一次可能把自己给炸掉,虽然网友的言论有点极端,但是也不无道理。
那么土耳其为什么要强烈反对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
土耳其真实的目的是想要借“势”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借机敲诈,如果哪一方给他的利益满足了其心愿,他完全可以改变态度。
土耳其待价而沽,这是要拿欧洲的安全作为筹码,然后讨价还价。再加上埃尔多安又号埃苏丹,他是有个人野心的,梦想着恢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荣光,尤其是土耳其今年以来禁止状况非常糟糕,货币贬值的厉害,土耳其正好可以利用这件事对外强硬,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这样一举三得的事儿,土耳其怎么可能不去积极的做呢?土耳其可能要和美国讨价还价。土耳其可能会和俄罗斯讨价还价。土耳其可能和芬兰瑞典讨价还价。只要有利可图,就行。
总而言之,北约内部绝非铁板一块,土耳其反对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这很可能是释放的一颗五彩斑斓的烟雾弹,或者是一出自导自演的“闹剧”,我们拭目以待吧!
1994年世界杯季军是哪个队?
1994年世界杯季军是瑞典队。
在这届比赛里,美国夏季的高温和耀眼的阳光,迸发出这支黑马身上格外灿烂的光芒。七场比赛总共打入15球,是所有参赛队中最多的。布洛林(Brolin)—达赫林(Dahlin)—肯内特安德森(K.Andersson)的前场攻击组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更有布洛林(Brolin)在对罗马尼亚的四分之一决赛中那记教科书般的任意球配合。当时的瑞典队人员强盛,阵中多名球员在五大联赛踢球,而且主力球员年龄多在24-28岁之间,应该说未来3-4届大赛仍然可以仰仗这批球员。
瑞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队,但是正值1996年欧洲杯扩军至16队,贵为世界杯三甲之一的瑞典居然预选赛没有出线,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此魔咒真的魔性十足。
现在回过头看,94年世界杯上瑞典队属于超常发挥,或者说一路上没有遇到太强的对手(淘汰赛的前两个对手是沙特和罗马尼亚,遇到巴西后失利)。但是平心而论,单看球员实力,瑞典应当在瑞士和土耳其之上,无论如何不应该如此不堪的被淘汰出局。
而随后的98年世界杯预选赛中,瑞典再次铩羽而归,被同样实力一般的奥地利和苏格兰挡在了决赛圈之外。此时,布洛林(Brolin)由于个人原因,早已退出欧洲主流联赛,并且在1998年年仅28岁时早早退役。
达赫林(Dahlin)原本是门兴的主力前锋,后来他加盟罗马,但是并没有站稳脚跟,之后转会布莱克本和汉堡也没有出色表现,于1999年31岁时退役。
肯内特安德森在1995年来到意甲,最初加盟巴里,一年后来到博洛尼亚,并一直效力至2001年,期间在97-98赛季成功帮助巴乔成为该赛季进球最多的本土前锋,巴乔得以最后挤进老马尔蒂尼的世界杯阵容。
后来声名鹊起的拉尔森(Larsson)此时还只是效力于费耶诺德,在国家队的前锋顺位上甚至落后于后起的彼得森(Pettersson)。
波兰-瑞典战争
波兰-瑞典战争
广义来说,波兰-瑞典战争是指1563年至1721年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狭义下特指1600年至1629年之间的特定战争。以下是狭义的波兰-瑞典战争包括的战争。
1600–1611年的第一次波兰-瑞典战争
争夺瑞典王位战争的失败让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非常不甘,几年来,他一直在筹划重新夺回王位的计划,波兰贵族认为他对瑞典统治权的渴望与联邦的利益毫无瓜葛,因此大多数人对他的计划态度冷淡。
但有一件事是施拉赫塔们很在意的,那就是爱沙尼亚。
在之前的利沃尼亚战争期间,瑞典也占领了一块领土,然而波兰贵族认为利沃尼亚战争首要功臣乃是斯特凡·巴托里国王的反击,通过多次胜利击败了俄国人才获得的,瑞典人最后分的这杯羹太大了,远远超过他们的战争贡献。
而施拉赫塔们选举西吉斯蒙德三世为国王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他瑞典国王的身份可以把瑞典占据的爱沙尼亚领土还给联邦,然而现在他已不是瑞典国王,通过合法手段转让已不可能,所以波兰随即决定付诸战争。
战争初期,联邦在利沃尼亚地区的军队数量只有瑞典军队的三分之一,还有许多军队正在南方的摩尔达维亚作战。双方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冲突,虽然在野战中波兰军队没怎么吃亏,但因为总体数量偏少,所以瑞典军队占领了更多地区。
波兰两院议会针对这个不利情况,通过了增加军队预算的方案,并召回了在南方作战的军队与将领。
重整旗鼓的波兰人很快赢得了包括柯肯豪森战役、维森斯坦之战 、基尔霍姆之战在内的多次战役的胜利。
瑞典国王卡尔九世于1611年10月30日去世,双方签订合约,第一次波瑞战争结束。
1621-1625年的第二次波兰-瑞典战争
1617年2月27日,瑞典和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结束了干涉俄国战争,年轻的古斯塔夫二世的政治目标是将利沃尼亚地区吞并入瑞典的版图。
1617年6月他派遣封锁里加港,然后发起针对利沃尼亚的全面入侵。
客观来讲,他的进攻力量并不十分强大,但许多联邦控制的堡垒还是很快沦陷,究其原因是波兰大贵族对新领土的防务漠不关心,而国王又没有权力招募更多军队驻守,再加上此时主要军队还在俄国征战。
因此古斯塔夫二世只用了两个月就攻下了全部利沃尼亚,只剩里加还在坚守。
8月,立陶宛大盖特曼克里斯托弗·拉兹维尔率领一些刚招募的新兵前去作战,幸运的是瑞典驻军数量也很有限,他又迅速夺回了几乎全部失地,只剩派尔努城堡还在瑞典人手里。
西吉斯蒙德三世急于停战,想把派尔努抢回来,但被议会限制军队数量有限,因此只能在1618年9月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西吉斯蒙德三世被迫同意派尔努暂时留在瑞典人那里。
1621年-1629年的第三次波兰-瑞典战争
此时波兰正在和奥斯曼帝国进行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就在第二次霍京战役爆发前几天,古斯塔夫二世认定波兰-立陶宛的军队都集中在东南部,于是他在1621年发起了第三次波瑞战争。
这次不同以往,古斯塔夫二世已经阶段性完成了自己军事改革,瑞典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
1621年8月19日,古斯塔夫二世命令32艘战舰和106艘运输船浩浩荡荡地开进派尔努港口,他亲率14700步兵、3150骑兵和375门大炮向里加快速推进,并于8月29日开始围攻。
里加是利沃尼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堡垒,但联邦在这里只有300正规军负责防御,外加3700名武装市民。立陶宛的主力部队都在鲁塞尼亚地区参加军事行动,因此他只能率领1500士兵前来增援。
里加守军顽强抵抗了近1个月后向瑞军投降,接着古斯塔夫二世就轻松横扫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缺乏防御力量的堡垒。随着波土战争的结束,越来越多的部队北上,夺回了一些城堡。
断断续续的战斗持续到1622年8月10日,立陶宛和瑞典的代表才签署了直到1625年的休战协定。
1625-1629年的第四次波兰-瑞典战争
1625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再次率领两万大军登陆利沃尼亚,兵峰直指立陶宛。至9月,他们已攻下许多城堡。
之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双方在长久的交手中都意识到了各自军队的缺陷,瑞典军队学习了波兰人灵活迅猛的骑兵战术。
波兰军队也加强了步兵和炮兵远近结合,步炮协同的先进战斗风格,还学会了构筑灵活的野战工事来减弱己方受到的火力伤害。
但总体来说,还是瑞典人更胜一筹,1629年9月双方签订了阿尔克合约,波兰被迫把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土地和军事贸易重镇里加港全割给了瑞典人,此外瑞典还有权对波兰在波罗的海的任意贸易活动征收商品价值3.5%的税款。
经此之战,波罗的海几乎变成了瑞典帝国的内湖,瑞典人无可置疑的成为了波罗的海南岸的实际掌控者。
直到三十年战争之后,一些波罗的海的港口和失地才重回波兰的掌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