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英国/法国鞋码 鞋帮长宽等差
2.美国码6-11是多大的码
3.对比法国制
4.棒球早还是篮球早
美国/英国/法国鞋码 鞋帮长宽等差
除中国鞋号外,还有欧洲鞋号和英美鞋号。其中欧洲鞋号又称法码,是中国鞋号实施以前一直使用的鞋号,欧洲各国使用法码为多,制鞋王国意大利也使用法码。因此我们在选购鞋子的时候,千万要选对鞋号,并应知道各鞋码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如法码40的鞋,对应的中国鞋号为250;法码37对应的中国鞋号为235,其简单的公式为(法码+10)×5=中国鞋号。(注:中国鞋号是以中国人的脚长为依据制定的,即您的脚的后跟后端到脚趾前端的实际长度为鞋号。)
英国制号用楦底长英寸(in)制.鞋楦的长度号等差为1/3in,即8.46mm,半号等差4.23mm.
英国鞋号以4in为基数开始记号,鞋号由儿童1号起到13(或从半号起到13号半).1号鞋的楦底样长为4+1/3=4`/3in,中间有半号.成人鞋号与儿童鞋号同样也由1~13号,中间也有半号,但成人1号的楦底样长度是以儿童的最大号13号为基数开始记号,即成人1号=8`/3=1/3=8`/3.
肥瘦型也分A,B,C,D,E,F,G7个,以A型最瘦,G型最肥.肥瘦型差为5mm,肥瘦号差为2.3mm和3mm.
美国鞋号用的也是楦底长英寸制.鞋楦的长度号等差为1/3in(8.46),肥瘦号差为1/4in(6.35mm),肥瘦型差为1/2in(12.7mm),宽度等差为3/32in(2.38mm).
美国鞋号以3``/12in为基数开始记号,儿童1号=3``/12+1/3=4`/4in(108mm),儿童鞋由1~13号.成人鞋以儿童13号为基数起记号,鞋号范围是1~13号,中间有半号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ISO标准 ISO 9407推荐的Mondopoint鞋码系统基于脚宽和平均脚长,以毫米为基本单位。
欧洲码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鞋码一般如下计算,单位是厘米:
鞋码 = 1.5*鞋楦长 = 1.5*脚长 + 2 但具体大小可能因为鞋楦性状不同而有少量出入。
英国码 、美国、加拿大码美国、加拿大的鞋码是以用英寸衡量鞋楦长度:
男鞋码 = 3*鞋楦长-22 女鞋码 (常见) = 3*鞋楦长-20.5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女鞋码,由美国鞋业协会(Footwear Industries of America)提出:
女鞋码(FIA)=3*鞋楦长度-21 男女儿童的鞋码均为男鞋码的计算方式+12.33。
香港香港常用美式和欧洲的鞋码编制,一般香港男人穿42-48号(欧洲码)鞋,女人则穿36-40号(欧洲码)鞋。通常来说,脚的长度决定了鞋号,但若是脚版较宽(大於9.5cm)或是脚版较厚的,则要加半码.例如脚长29.5-30.0厘米,就该穿46号(欧洲码)鞋.脚长27.5厘米,就该穿43号(欧洲码)鞋.
男鞋
脚长 26cm 26.5cm 27cm 27.5cm 28cm 28.5cm 29cm 29.5cm 欧洲码 40.5 41 42 42.5 43 44 44.5 45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于60年代后期,在全国测量脚长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鞋号”,长度间隔为半号(5毫米),宽度为1(最窄)-5(最宽)。1998年又发布了基于Mondopoint系统,用厘米做单位的国家标准GB/T3293.1-1998,被称为“新鞋号”;之前的鞋号从此被称为“旧鞋号”[1]。
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上的鞋被要求标注新鞋号。新旧鞋号的大致换算为:新鞋号=(旧鞋号+10)/2。
女鞋W\'S
美码/USA: 5.5 6 6.5 7 7.5 8
英码/UK: 1.5 2 2.5 3 3.5 4
欧洲码/EUR: 35 36 37 38 39 40
中国码/CHN: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男鞋M\'S
美码/USA: 5.5 6 6.5 7 7.5 8
英码/UK: 4 4.5 5 5.5 6 6.5
欧洲码/EUR: 39 40 41 42 43 44
中国码/CHN: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美国码6-11是多大的码
鞋码对照表如下:
鞋码通常也称鞋号,是用来衡量人类脚的形状以便配鞋的标准单位系统。
2013年世界各国用的鞋码并不一致,但一般都包含长、宽两个测量。长度是指穿者脚的长度,也可以是制造者的鞋楦长。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的鞋,例如儿童、运动鞋,也有不同的鞋码定义。
扩展资料:
分类
各地鞋码包括:英国码、美国码、日本码等。
欧洲
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鞋码一般如下计算,单位是厘米:
鞋码 = 1.5*鞋楦长 = 1.5*(脚长 + 2)
但具体大小可能因为鞋楦性状不同而有少量出入。
北美
美国、加拿大的鞋码是以用英寸衡量鞋楦长度:
男鞋码= 3*鞋楦长-22
女鞋码(常见) = 3*鞋楦长-20.5
测量方法:脚长指最长脚趾顶点到脚后跟突点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注意不要直接量脚,直接量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而要使用白纸,把脚踩在白纸上,沿着脚用笔在白纸上画出脚的四周,或者在脚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做标记;根据所画的脚图测量长度,便是脚长。
百度百科-鞋码
对比法国制
两个国家的总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一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
二
总统有权任免和批准提名的部长
三
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
不同的地方是
一法国总统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任期5年
是间接选举任期是4年(也就是有地区选民选取代表,参加国家总统选举,有点和我国选举一样)
二法国是共和制国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三美国没有总理只有卿,法国有总理.
四法国是半总统制, 因为总理是国民议会选举出来的, 总理及其领导内阁并不直接向总统负责,美国卿由总统提名经过议会同意就可以,服从总统领导.
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2003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的参议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参议员任期由9年缩短至6年,2010年总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选一半。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
的选举每四年一次,一般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之间进行。选民事实上不能参与每一过程。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间接选举制度,即先由选民选举选举人,然后再由被选民选来的选举人投票选举总统、副总统。选举人的候选人名单,由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提出,再由选民投票选举。而总统的候选人名单也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提出。选举的程序是:
一、候选人提名:
一般上,在总统选举年的6月,各政党由各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提名总统候选人。(当然,提名总统候选人并不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唯一任务,代表大会还要通过党的各个委员会的报告和党的纲领。)
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会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进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选人之后,就由大会代表通过个 别投票方式选举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得到多数票的候选人将最终获得本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不过,必须提出的是,虽然总统候选人的正式提名要等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才能进行,但由于本世纪越来越多州实行了总统预选制,所以通常的情况是,早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前,有意问鼎总统宝座的政治家们往往已经在各州展开了竞选活动。
顺带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大小党派约有15个,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与民主党,可以说是一个两党制的社会。
这两个主要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在7、8月间召开。但是,在5、6月间,全国代表大会的大部分代表已经产生,竞选人各自拥有多少代表的支持已经明朗。因此,谁将成为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大体上已成定局,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只是认可总统候选人(包括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而已。
二、竞选阶段:
总统选举程序的第二阶段是由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选。这种全国性的竞选是总统选举过程中关键性的环节,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进行。
竞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选民介绍本党的政治主张及候选人自己的施政纲领,向选民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尽可能争取最多的选民支持。
正式的总统竞选,是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后才正式开始。竞选的形式包括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接见选民,以及与竞选对手进行公开的辩论等等。
三、选举总统选举人:
总统选举的第三阶段是由各州选举它们的总统选举人。
选举制度是由宪法上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结合构成的。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不是由国会选举,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
联邦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中没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给予该特区3个选举人名额,所以,目前全国50州的总统选举人总数为538人,一旦一名总统候选人获得的选举人票达到270票,即超过全国选举人数目的一半,即可宣布当选。
因此,各州选举其总统选举人的日子也叫总统选举日(按规定是在选举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以后的第一个星期二),虽然选民不是真的对总统进行选举。
在现有的总统选举制度之下,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对于各政党竞争总统职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而总统选举人也是以各政党为单位进行选举的,一般情况下,选举人总会投票给本党总统候选人,因此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实际上也就等于总统选举。
也因此,美国两大政党以及总统候选人都要花费极大精力在各州的预选活动中争取选民的支持,尤其是那些两党的影响力旗鼓相当,选举数较多的大州。
四、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
总统选举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由总统选举人在总统候选人之间投票正式选出总统。当各州选出其总统选举人之后,这些人便组成选举团,并且在选举年的12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别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由于总统和副总统的候选人总是配对参加竞选,所以这两个职位的选举也就是在各政党之间进行选举。加上以上所述的原因,正式选举的结果实际上在总统选举人被选举出来之后便已经确定,因此,选举人的投票基本上就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最后,各州总统选举的投票结果将在选举之后的第二年的1月6日下午1时,由参议院议长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公布。当选总统和副总统的就职时间是同年1月20日中午。
棒球早还是篮球早
棒球比篮球早出现13年,是美国最早的也是最收欢迎的运动
篮球是1891年12月初 棒球是1838年始创于纽约州的库珀斯教。
现代棒球活动的起源,传说不一。英国人认为是从流行于加拿大的"绕圈球"演变而来。美国人则认为是由A.道布尔戴于1838年始创于纽约州的库珀斯教。1845年美国的A.J.卡特赖特组织棒球队并制定了最早的规则,规定了至今仍沿用的场地图形和尺寸。1860年美国开始出现职业棒球运动员;1871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棒球运动员组织";1876年该组织改名为"全国棒球联合会";1881年成立另一个全国性的职业棒球组织,即后来的"全美职业棒球联合会".1884年,首次举行这两个组织间的冠军赛,即"世界棒球冠军”此后每年一次,延续至今。18年5月20在希腊雅典召开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棒球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1873年,棒球从美国传到日本,日本职业棒球队创始于1934年,棒球运动逐渐成为日本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
1938年,在英国伦敦进行首次业余世界锦标赛,此后历届锦标赛多在中南美举行。1969---13年古巴连获5届冠军。198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业余棒球锦标赛,有欧,亚,中美北美各洲通过预赛产生的10个国家,加上上届冠军古巴和东道主日本,共12个国家参加,古巴队继16,18年之后,又蝉联冠军。
棒球运动在欧洲,已有26个国家开展。"欧洲业余棒球联合会"的成员有意大利等11国。根据该联合会18年的统计,参加棒球比赛的运动员约5万人,球场326个,并举办了"地中海杯","世界棒球锦标赛"等国际比赛活动.
目前,棒球最普及的是美国和日本。此外、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拉丁美洲也极为风行。
篮球: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Naismith)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
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美军传入欧洲。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委托他设计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他与同事们反复商量才定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30岁时便发明了篮球,但篮球诞生后近半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才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教练只负责他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其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很尊重和敬佩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介绍了这位篮球发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月桂冠时,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得把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于1939年逝世。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年第1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秒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