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联赛门槛太高-中国足球联赛准入

tamoadmin

1.中国足球怎样才能变强?

2.如果把足球纳入高考,你认为对中国足球会有多大的提升?

3.在中国,要培养一个职业足球员要花多少钱啊?

4.大家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中国足球怎样才能变强?

中国足球联赛门槛太高-中国足球联赛准入

中国足球改革应重回“举国体制”

2004年,中国足球陷入了困境,在这一年里,不久各个国家队的战绩很糟糕,联赛也是混乱不堪。直到现在,中国足球仍旧没有摆脱困境,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难以解决,且形象特别不好,足球的发展仍是举步维艰,还完全看不到希望。

关于中国足球应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这一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具体说来应如何改革体制,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中国足球当然应继续推进职业化,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应实行彻底的举国体制,取消职业联赛,即回到94年职业化以前那样。至于原因,我想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法宝,正是凭借它,我国体育水平有了飞速发展,从“东亚病夫”一跃成为奥运金牌第二大国,许多原本体育弱项(如女子网球),由于用了举国体制,现在也成了强项,这和中国足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在足球方面,朝鲜也是通过走举国体制之路,现在发展地很不错,比中国发展地好,有些媒体甚至认为已超过中国足球了。如果他们国家的经济好一点,再开放一些的话,足球水平必定是很强的。而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后,在多数球迷眼里是还不如职业化前的(至少是没有进步),凭此就有理由走举国体制之路(而欧洲和日本通过职业化提升足球水平的道路在我国是走不通的)。也许有人会说,举国体制本身是不科学的,它只是让少数运动员获利,而人口身体素质却没有因此提高。这是事实,但是,它能使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好成绩,能让国人为之振奋、高兴,从这点上看,谁还会在意它的不科学之处呢?谁还会认为这是历史倒退呢?

第二,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形象一直很糟糕。在实行职业联赛后,联赛中一直少不了丑剧,像假球、黑哨、等,现在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些使得竞技比赛的本质——公平性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球员水平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了。另外,球员、教练等的道德素质总体偏低,有些人有抽烟、酗酒、泡吧、打架等恶习,甚至有像刘建生这样极端堕落的人物。还有,球员收入过高也是一大问题,总被认为于水平严重不符,媒体和球迷也没少拿这来诟病,高收入也助长了球员的恶习。还有,中国球员经常被人说训练太少,训练不刻苦,比赛中也缺少拼搏精神。正是上述种种问题,使得中国足球不仅水平很低而且形象很恶劣,被大部分人看不起,说到中国体育时,他们(包括其它体育项目官员)经常会拿中国足球特别是中国男足做反面教材,而其它实行举国体制的项目即使水平低一些,也不会有这么多问题,形象也好些。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能全怪球员,毕竟他们也是人,他们是有不少缺点错误,但那些大都是常人也会有的(至少在那种环境、氛围下)。如果换成你,即便你原来品德很高尚,到最后也难以不沾染。所以造成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职业化。要想解决这些目前也只能用重回举国体制的方式。的确,在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比赛不会有假球、黑哨、,比赛还算纯净。球员、教练等的道德素质也不会像现在这么低,由于管的严了,出轨的事想做都做不成。更不会有“刘建生”之流了(他本来也完全不像现在这么堕落)。球员的收入肯定也直线下降,降到和普通人差不多的水平,这不仅能减少丑闻,还不会因收入过高总被人骂。在训练上,训练量也不会少,比赛的精神也会好些。这些难道不好吗?换句话说,中国足球如果不实行职业化,至少整体形象会明显变好,不会再有这么多问题。

第三,中国足球普遍有青少年时水平、成绩不错,但到了成年队后就不行了的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也是职业联赛的问题,由于我国联赛水平低,又有相当多的丑闻。使得本来挺有希望的球员(他们早先就是通过举国体制培养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最终被埋没的结果。而如果实行举国体制,就能使他们少受恶劣环境影响,并多通过国外集训或国外联赛提高水平。

最后一点,现阶段中国足球必须用举国体制争取到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样才有得踢。近几年,由于中国足球成绩太差,联赛又那么肮脏,因而现在家长已不愿再让自己的孩子踢球,足球人口就不断减少,现在我国青少年一个年龄段的足球人口只有一两百人,这是个低的可怜的数字!而且,目前越往后的年龄段踢球的人也越少,再这样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在这种局面下,显然不能再通过职业化来提升足球人口了,因为足球人口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职业化,而继续职业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提高联赛水平和减少联赛中丑恶现象的,况且现在的俱乐部大都很急功近利,不会多培养新人。所以要想让足球人口重新增加,应通过举国体制的做法,让职业联赛带来的那些糟粕都消失掉,同时尽可能先取得一些成绩,改善整体形象。这样,踢球的人自然会多起来,进而促进中国足球整体水平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或许有的人还是不赞成,理由是中国篮球走的就是职业化道路,却发展地不错。但是,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的内在情况毕竟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在我国,篮球人口远远多于足球人口,这是毫无疑问的,加上有姚明这样的球星做****,这就相对适合职业化了。其次,篮球由于世界影响力不如足球,也比较不易沾上假球、黑哨这类丑恶现象。最后,其实我国篮球职业化程度并不高,还不如足球,仍是以举国体制为主的。比如姚明,他其实是通过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而且我国篮球总体水平也并不很高。

综上所述,我觉得至少在现在,中国足球必须实行举国体制,才能逐渐摆脱困境,看见光明。因为目前职业化被证实是不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

如果把足球纳入高考,你认为对中国足球会有多大的提升?

没用的。纳入高考也没用。虽然竞技体育需要大规模的人才选拔,但是高考规模的全国范围的人才选拔会适得其反。足球测试和真实比赛场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足球考试是标准化的,需要的是稳定性;竞争就是竞争,需要的是灵光一现。这和高等教育是一样的。

为什么中国孩子考试成绩那么好,科研成果最终产出却远不如其他大国?中国足球有门槛。普及校园足球可能有用,但只是增加了足球人口基数。有几个能做到专业的?如果没有科学的体系和制度来支撑,按照旧的足球模式,最终选拔的还是同一批人,也就是那些“最适合当前足球环境”的人。

2020年,高水平足球共招生2574人。共有167所高校招生。其中:男生1719人,女生855人。多年来,高考一直有足球生的一席之地。达到一级或二级水平的玩家可以降低分数或进行特殊招式。如果高考纳入统一高考,其难度不会超过目前“一级运动员”的水平,但要达到顶尖水平,就要牺牲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这就注定了高考制度下足球尖子生的上限不会很高。另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和南美很多优秀球员都是从18岁踢到22岁的职业联赛,而我们的“球员”都在上大学,那么他们能有多少国家队前景呢?

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足球场地越来越多。可能喜欢踢球的孩子可以更开放的踢球,整体水平肯定会提高。但是国家队层面的帮助还是有限的,还是要靠职业足球体系。现在,并不是说踢足球的人少了。只要通过高考提高足球人口基数,再经过层层选拔,高一肯定会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才俊。有了优秀的人才,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足球新人。所以把足球纳入高考可能是一件好事。

在中国,要培养一个职业足球员要花多少钱啊?

职业化之前,成才费大约10万元

1994年联赛进入职业化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往往由各省体委牵头。由于全运会的任务,各省也较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曾代表湖北参加九运会的李某今年26岁,他介绍了自己当时从事足球的历程。

“小时候我们都是为了锻炼身体才踢球的,后来也渐渐迷上了这个运动。从6岁上小学时,我就开始到湖北省足球技术学校接受足球训练。那个时候我们读的就是普通人读的小学,下午放学后再去足球学校学踢球,然后晚上由父母接回家。那个时候一个月的训练费只有15元,吃住都在家里。后来到了三年级,训练费变成了一个月30块钱,最后再涨到60块钱。小学结束,加上装备费用也不到3000元。

“到了初中,足球进入职业化,踢球的花费也渐渐增多。我们一批在湖北省足球技术学校训练的队员也都开始住校集中训练,那个时候一个月的伙食费和住宿费一共450元,后来就涨到了600元。等到完成九运会,武汉俱乐部收购了我们这支队伍,由于没有进入一线队的希望,我最终自费1万元去新加坡联赛踢球,最终没有坚持,回到了国内。”

由于是省体委牵头培养的全运会队伍,因此在政策上,李某这批球员的受到了很大政策上的照顾,要比同龄在足球接受训练的孩子花费少些。粗略算下,李某在小学阶段花费为3000元,而12岁至19岁这八年期间,花费接近6万。

而这些完全是正常费用,李某还透露:平时希望能够得到教练的提拔往往要给教练员送些“好处”,各个级别的球队都是如此。这些花费也不在少数,算下来也有几万。粗略算来,李某的成才费大概为10万元,这在目前的青少年培训中,仅仅是一年的花费。

职业化之后,成才费大致在25万——100万之间

1994年、1995年的足球盛事让国内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足球学校,1995年之后从事足球训练的青少年成才费用又为多少呢?

据成都足协青少部负责人介绍:在足校盛行的时代,一个孩子家长每年要承担的培训费用一般在3万元左右(2万学费,1万生活费)。这其中不包括比赛的费用,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比赛增多,费用也就增多。假如一个孩子从10岁开始踢球,到18岁进入一队,并且开始挣钱有职业收入,那也至少需要25万左右的基本投入。这和社会上其他培训行业的学费门槛相比,也许不高,但相比于普通接受教育的孩子,这个门槛就有些高不可攀。送孩子在中国足校练球的张先生,五年学费总共20万,其中有5万是入学时学校要求交纳的“建校费”。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平均是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和其他生活费,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花费在1万元左右。如果单从教育的家庭成本角度考量,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786元和4140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1.5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4.8年纯收入。然而“足球学生”每年的费用至少是大学生的3倍,在校时间一般为5至7年。以平均在校时间6年计,供养一个中专毕业的足校学生,最低限度需要一个城镇居民13.1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43.5年的纯收入。

这也只是表面上的花费,在球员进入一线队的节骨眼上,往往要将几十万一次给教练疏通关系。而加入国字号球队,同样需要交纳数万到数十万不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黑钱司空见惯,已经成为风气。这样算下来,现阶段一个职业球员的成才费用大概在25万至100万不等,远远超过了培养一个普通学生的费用。

大家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中国足球失败的核心原因是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吸收和调动热爱这项运动的民众的能力差。中国女足呢?是1999年世界杯亚军。但是你得看有多少支球队参加女足世界杯,有多少国家会组织女足国家队。后来参加女足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女足成绩还可以,但远没有20年前的高度。女足辉煌的核心内因是举国体制。这种模式,从上到下,从选材到训练再到比赛,用好了就是要像胳膊和手指一样,禁止。但是,参加这项运动的人不应该太多。

人种问题没天赋,先下结论,问题不在于种族,而在于不同特质的人之间的接触和距离。足球是一项大众运动,参与的人太多了。它的核心不在于闭门苦练,而在于练习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我们在考试中说的“多看多做题”。其实呢,足球可能恰恰是最不要求某种特殊的“基因天赋”的运动了,这是因为足球是11人与11人的较量,存在着大量田忌赛马扬长避短的空间。

足球的本质,首先就是游戏。足球是一项大众性的团队运动游戏。总有人说中国足球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不好,依我看,中国足球是现状糟糕,但大环境还是挺好的。由于对足球的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组织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监管缺失,导致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行业风气和竞赛秩序混乱,运动成绩持续下滑。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现状糟糕大家能看到,很多俱乐部呢,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据说可能还有一些要解散的,长期发展足球可以不烧钱。足球在开始阶段所欠缺的,是一笔启动资金和一批能执行群众路线的明白人。过了这个阶段,有了群众基础,是完全可以自负盈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