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搭飞机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2.世界杯历史上进乌龙球最多的国家或人
3.我在国外的那些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
4.特多国自己的首都为何却是其他国家的国名?
如何搭飞机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简称特多,因主要由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组成,所以名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有3座机场。其中,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各有一机场,均可停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机。2001年新建成的皮亚科国际机场是英语加勒比地区最现代化的机场,有飞往欧洲、美国、加拿大、拉美多国的直达航班。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的还是到美国中转,休斯敦、迈阿密、亚特兰大等机场都有航班可以转赴特多。
世界杯历史上进乌龙球最多的国家或人
乌龙球这样的球一般来说都是非故意的,没有谁会原意自己的球队输球的,所以这样的球一般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尤其在世界杯上,这样的情况更是不多见,所以这样的球在世界杯上不多,但是只要有一定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列举世界杯经典乌龙球如下:
1、最快乌龙
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英格兰VS巴拉圭的比赛刚进行到第3分钟时,加马拉错误的头球给对手送上了一份大礼。随后,国际足联将这粒进球认定为世界杯史上进得最快的乌龙球。
2、梅开二度乌龙
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南非VS法国的比赛中,南非后卫伊萨先是将对方球员在罚球区边缘的射门一脚挡进了球门。随后不久,回防到球门线边上的伊萨本想用脚挡住对方射出的皮球,可球在碰到他的脚后却再一次鬼使神差地反弹入网。尽管国际足联此后并没有将第二粒进球记在伊萨账上,但这位倒霉蛋还是在民间成为乌龙球梅开二度的代言人。
3、球星也乌龙
一些在足球场上掷地有声、名号响当当的人物,也偶尔为乌龙所困扰。南斯拉夫队的大牌球星米哈伊洛维奇,在1998年世界杯上,在防守德国队的任意球时攻破自家大门。
4、致命乌龙
一旦在世界杯这样的重大赛事中出现自摆乌龙导致球队失利,队员肯定免不了要背负各种压力,甚至为此丢掉性命。1994年7月2日,哥伦比亚国脚埃斯科巴在国内被歹徒枪杀,歹徒一边高喊着“多谢你的乌龙球”,一边向他射击。这一暴力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埃斯科巴在美国世界杯上攻入一粒乌龙球。在当年的美国世界杯哥伦比亚VS美国队的小组赛上,球队主力后卫埃斯科巴在上半时不慎制造一粒乌龙。
5、最远
马特拉齐乌龙"绝杀"
2005/06赛季意甲联赛,国际米兰客场挑战恩波利,比赛进行到最后时刻双方比分仍是0-0,恩波利长传反击,此时国米防线压到中线附近,马特拉齐在后场左侧受到紧逼,他没有观察门将塞萨尔的站位,在门前50米处左脚外脚背吊向门前,但球却越过出击的塞萨尔飞进空门!
6、最诡异
2012年3月1日,以色列劲旅海法马卡比和基辅迪纳摩进乌龙球之最行了一场友谊赛,比赛被安排在靠近海边的球场进行。当时天气条件极为恶劣,强烈的海风一个劲儿往球场里灌,结果造成了这样诡异的一幕!比赛进行到第32分钟,海法马卡比门将门德斯逆着风大脚开球,只见他踢出的球"吃力"地向前飞行,见高不见远,很快球按着原来的线路朝着海法马卡比大门飞回去,顺风飞行的球在马卡比门前弹地,门德斯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被惊得目瞪口呆,最终球越过了门线。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本场友谊赛的主裁判吹罚进球有效,进球算在这位倒霉的门将身上。结果这样一粒在大风情况下门将踢出的乌龙球就此诞生!
7、最雷
2013年9月8日第12届全运会男足U20半决赛,东道主辽宁迎战新疆,第62分钟,辽宁队高空球传入新疆队禁区,新疆队后卫8号队员的解围见高不见远,皮球居然飞向了自己球门的方向,4号队员的倒钩解围没有踢上,皮球弹地后碰到2号球员,守门员出击的停球居然导致球速加快飞向自家大门,最终酿成惨剧。这粒踢一百次都不一定能够成功的乌龙球赛后迅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这样的进球概率和雷人场面也难怪央视解说员申方剑直呼:"这个球有点意思"。而西班牙著名媒体《马卡报》也对这个进球进行了报道。
我在国外的那些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
2008年5月离开了迪拜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简称特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位于南美洲北端,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个主岛及二十多个小岛组成,又被称作为西印度群岛,属加勒比岛国。热带海洋气候使得这个国家被绿色所覆盖,几乎找不到裸露的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被众多的华人称作千里达),面积仅有北京的1/3,人口120多万,人口的组成以印度和非洲裔为主,其他裔族包括华裔混血不到1/3。被西班牙殖民者最早占领后,之后又被欧洲殖民者轮番统治。独立后,加入英联邦至今。非洲裔族大多为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的黑奴。如此纷杂的殖民 历史 使得这个岛国人种相当混杂,文化传统难以追寻。除了殖民者之间争斗遗留下的炮台和古堡,别无他物。文化传统的缺失也使得这个国家的成年人离婚率极高,据我们的司机说达85%以上。这种情况在这些加勒比岛国应该是很平常的。记得有一次报纸上曾经有报道说牙买加的离婚率达到了90%。我所接触的当地人中除华裔、印度裔、欧洲裔外,可以说80%以上的人确实是这种情况。
这种复杂的人种情况也导致了语言的不伦不类。英语为特多的通用语言,但是他们所讲的英语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方言。如果听他们之间聊天,似乎他们不是在说英语,但他们与我们交流时候用的就是我们能听懂的英语,当然也夹杂着非常重的方言和口音。初到特多时,感到非常不习惯,听不清时,就让他们再说一遍,慢慢就习惯了些。
饮食也是大杂烩,很难适应。即使是中餐馆的饭菜也都变成了特多味,失去中国餐的特色。没有办法啊,为了生存中餐馆也必须首先满足特多人的口味。当地人几乎是不开灶的,一日三餐都在外面解决。但奇怪得很,我们项目组厨师做的饭菜让当地人赞不绝口,看不出来是客气和恭维,他们吃得多,而且还总喜欢来蹭饭。当地酒店的西餐还是不错的,主要是海鲜和蔬菜,尤其是烤龙虾。至今让我留恋不舍的是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中餐馆里做的鱼翅粥,这是我们在考察一个项目时偶尔撞上的。鱼翅粥味道好,价格也不高,好像也就是10元人民币吧。实际上,特多人是不吃鱼翅的。我们在海边的鱼摊边经常能捡到渔民们丢弃到一边的鲨鱼鳍,运气好的话会捡到几十个鲨鱼鳍。后来渔民会特意留到一边,如果量大,我们就给他们几十块钱。一般情况下,渔民都会把这些鲨鱼鳍和其他鱼肚子扔到海里,吸引更多的鱼。在特多生活成本不高,生存很容易。
特多国自己的首都为何却是其他国家的国名?
特多国全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处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紧邻于委内瑞拉外海。1757年特多首都确定为位于特立尼达岛西北部的西班牙港,该市是特多第一大城市,是全国政治、商业、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加勒比地区商业和金融中心。
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航海时发现特多等地,并在特岛西南部Maruga登陆。1530年西班牙任命其总督。1592年西班牙在特多建立第一个定居点。因特多无金、银矿产,长期被西班牙王室忽略。1642年拉脱维亚人在多巴哥岛定居,其后屡遭法国、英国列强入侵,多次易主,被称为欧洲殖民者棋盘上被典当最多的地方,据说1814年被彻底划给英国以前共易主31次。 1777-1783年西班牙国王为加强边缘海外住地的防御,邀请法国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教徒到特多等海外领地移民。大量在其他西印度群岛上的法国移民带着黑奴来到特多发展可可、咖啡和甘蔗种植业。1796年5名中国水手抵达特立尼达岛。1797年英国舰队一枪不发打败西班牙军队,占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802年根据?亚眠条约?特立尼达岛划给英国。1806年华人契约工抵达特多,先从事种植业,后经商。1812年根据?巴黎条约?多巴哥岛划给英国。1840年印度契约工抵达特多从事种植业。1889年特、多两岛合并成为英国殖民地。二战期间美国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建立225个军事基地(1970年撤除)。1946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第一次普选。1956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实行内部自治。1957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参加?西印度联邦?。1962年?西印度联邦?解体。8月3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宣布独立。1974年6月20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中国建交。1976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现行宪法8月生效。8月1日改制为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400多年前此地曾一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这也是它名称的由来。 西班牙港位于特立尼达岛西北海岸,西临帕里亚湾,地处北纬11度,恰好是南北美洲 的中心,所以被称为?美洲的中枢?。 这里原为印第安人村落,1774年成为特立尼达和多 巴哥的首府?西班牙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都侵占过特立尼达岛。这些殖民者利用岛上最初的居民美国印第安人作为劳动力,并奴役来自非洲、印度和中国的劳动力。后来,中东和葡萄牙的人们也来到这里,美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对特立尼达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